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文章
《群書治要》兩年研修班第四學期 第7周聽課感悟分享
2022-10-02山西正陽書院

課程:《群書治要·論語治要》第25講

1. 師資班信組榮鳳玲學長:

感恩劉教授!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皩W如不及”是說一個人剛開始求學,還沒有學得,好像追人而又追不及的感覺,這是努力求取學業進步的意思。“猶恐失之”,在勤學有所獲得以后,必須要溫習,學東西不溫習就很容易忘掉。古人說“十年秀才如白丁”,十年不溫習,這個書就像沒有念過一般。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行善就好比爬山一樣,在爬的過程中要一步一步地登上去,非常地艱難。一個人想在修學上有成就,學圣人學賢人,如果克服不了自己的懶惰,不夠精進;還克服不了自己享樂、整天喜歡輕松自在的生活,這些都不能夠讓自己很精進;還有的人喜歡放縱的生活,安逸的生活,這些也都是求道的障礙。當然諸如傲慢等等,那更是學道中的障礙了。所以我們在修學的過程中要努力才能夠登上去,克服自己的習性?!皬膼喝绫馈保秃孟褚粋€人在爬山的過程中一腳沒有踏好,突然踏空了,踏空了會怎么樣呢?那就是會掉進山崖,甚至摔得粉身碎骨。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與焉”。舜和禹都是大公無私的圣人,他們能夠忍人之所不能忍,所以才能夠成人之所不能成。在中國人看來,大英雄并不是能夠戰勝千軍萬馬的人,這個不叫大英雄。真正的大英雄,就是能夠戰勝自己的煩惱習氣的人,他們才是無所不勝的。所以我們說的競爭競爭,并不是去和別人爭,而是和自己的煩惱習氣、壞毛病去作斗爭。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凡事都有它的因果,所以我們必須相信,凡事都是自作自受,甚至對子孫也有關系。如果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一有不如意的事現前的時候,就不能夠去怨天尤人?,F在我們社會無論是貧富貴賤,都是怨聲載道,什么原因呢?其實就是不明理所導致的。遇到事情不知道反省自己,而是推卸責任埋怨別人。有一個幫助別人、成就別人、感恩別人的心,才能夠化解矛盾,才能夠把問題真正解決。所以遇到事情去找別人的錯、從別人那里找原因,這個問題無解,是解決不了的。而且有對立的心,還容易造成更深的矛盾。

五種人可用:孝廉之人,進賢才者,揚善之人,賢德之人,直諫之人。

德薄者,其心刻傲,見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棄者眾;德盛者,其心和平,見人皆可取,故口中所稱嘆者多。

我們每一個人看別人的時候,其實都是帶著一個有色眼鏡去看人的。有的人說我看人很準,他看人準也是依照自己的眼睛去看的,沒有真正達到客觀公正。什么樣才是真正的公正呢?我們的心水平如鏡的時候,微瀾不興,微波不起,它對外界的映照才是真正如實的。我們中國人有一句話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往往犯這樣的過失。所以沒有達到圣人的境地,我們不能夠說我看人就是很準的,就是真正客觀公正的,這是自以為是。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要成就一個事業,并不是一個人就能夠成就的,這一個人有德行有能力還不夠,他自己所任用的人也必須是和他志同道合的人。

 

2. 師資班謙組畢欣學長:

學習要有求知若渴的精神,所求的不是知識,而是圣賢的教誨,是關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學習到了,還要應用在日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之中。“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边@句話是讀書人很好的座右銘。堯的功績和留給后人的典章是留給后代子孫的民族瑰寶,應該被歷朝歷代奉為圭臬。

 

3. 陶銳學長: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一念之差,便是天壤之別。警醒我們要有緊迫感,求學向上提升一刻也不能放松!

縱容自己很容易,就是一念,但墮落卻是迅速的,后面再提起來就很不容易了。

圣王不求天下而自然得天下,是得而無得,無得而得。而我們凡夫念念希求各種財色名利,卻總也求之不得煩惱不已,即使得了也成束縛捆綁自己。

一無所求,才無所不有!

堯帝治理國家天下大治,百姓深受恩惠生活幸福,卻說不出帝王有什么具體好處。這應該就是治理國家的最高境界,無為而治,化于無形!

團隊在精不在多,舜有五人便天下治,武王也只有九人而已。關鍵是領導者以德行感召真正賢德之才,再上下一心,齊心協力,便無事不辦了!

感恩老師慈悲教導,感恩學長辛苦護持!

 

4. 師資班信組夏小荷學長: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道出了求學上進的緊迫感。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告訴我們“學壞容易,學好難?!睂W好需要我們不畏艱難險阻,勇攀高峰。

引用蘇軾與佛印的故事,讓我們明白了檢驗自己心地是否寬厚善良的道理。德厚者善良慈悲,見人皆善;德薄者總愛挑剔別人。讓我們要學會“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要“嚴于律己寬以待人。”

用人很重要,“一個好漢三個幫”,要選用德才兼備的人、能夠舉孝廉、進賢才、隱惡揚善、敢于犯顏直諫的人。

“魏巍乎,堯舜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辟澝缊蛩吹氖ッ?,達到無為而治,天下清明。是領導者學習的典范。也是我們每一個人學習的典范。讓我聯想到一句話,“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p>

感恩老師的教誨!

感恩學長們共勉!

 

5. 師資班信組袁媛學長:

人是宇宙之心、天地之心,人是天地人三才之一,人可以參贊天地。堯舜擁有天下,不是禪讓的結果,是他們德行的感召。圣人掌握宇宙規律,則天而行。

經營的根本在于人才的經營。舜有五位大臣,武王有亂臣十人,其中一位還是女性。明君賢臣,天下太平。

透過現象看本質,可見的都是末,后面是德。德者本也,厚德載物。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生物屬性生命特點是自私、墮落、安逸、任性,道德理性生命是刻苦、忍性、奉獻、無私。成長的過程就是道德理性生命節制和引領生物屬性生命。

時時謹記:修身為本,一切內求。感恩老師教誨。

 

6. 精進班和組王麗學長:

圣賢就是對道有深刻的理解和洞察的人。圣人是得道之人,他的言行舉止都不違背道,能夠順道而為,得到的結果是吉祥如意。天道自然的規律,順著這個自然規律去做才能昌盛發達,如果違逆了這個規律,必然會滅亡。

一個人想在修學上有成就,學圣人學賢人,但是克服不了自己的懶惰,不夠精進;還克服不了自己的享樂,整天喜歡輕松自在的生活,這些都不能夠讓自己很精進;還有的人喜歡放縱的生活,安逸的生活,這些也都是求道的障礙。當然諸如傲慢等等,那更是學道中的障礙了。在修行的過程中,一個人的念頭不對,就像一步踏空一樣,要墮落的過程中也要想到“不怕念起,就怕覺遲”,不怕我們惡的念頭、壞的念頭提起來了生起來了,就怕一個人覺悟太遲緩,所以要趕緊提起正念,找出圣賢經典讀上一遍。看到人做得好、做得很成功,不要去嫉妒去障礙,心里不舒服,而是馬上想到向他學習,向他看齊,甚至還幫助人家把他的成就弘揚出來。別人做善事,就如同是自己做善事一樣,非常地歡喜去成就。在勤學有所獲得以后,必須要溫習,學東西不溫習的話很容易忘掉。古人說“十年秀才如白丁”,十年不溫習,這個書就像沒有念過一般。德行要和比自己更高的人、比自己做得更好的人相比,才能常??吹阶约旱牟蛔悖q恐追不上圣賢人。即學有所得以后,還怕不溫習再失掉。

舜原來沒有天下,他的天下,是堯禪讓給他的;禹原來也沒有天下,他的天下是舜給他的,所以說他有天下也很偉大。舜禹二人他們接受天下并沒有存得天下的心,也沒有參與得天下的計劃,心中根本沒有這些事,所以他們得了天下并不在意。他們的心并不在此,并不是以這個位置為榮,他們得天下完全是人送來的,是看到他們的崇高的德行和他們建功立業有利于天下的百姓,愿意讓他們來做國君。

圣人之所以可贊可佩,就是因為他們能夠忍人之所不能忍,所以才能夠成人之所不能成。能夠忍住對財色名利不去貪占,所以他們才成為大英雄。真正的大英雄,是能夠戰勝自己的煩惱習氣的人,能夠戰勝自己的煩惱的人那才是無所不勝的。競爭,并不是去和別人爭,而是和自己的煩惱習氣、壞毛病去作斗爭。舜和禹之所以受贊嘆,就是因為他們做到了大公無私,他們得到天下并不是自己去求得的,而是由自己的道德與事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天下。天是最高大的,只有堯能夠效法天的偉大。只有堯懂得,而且能夠效法天道,所以他治理國家、治理天下才獲得了成功。

學做君子、學做圣賢,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要有這種追圣賢而追不及的緊迫感。 “讀書志在圣賢”克己復禮,一日九省吾身!一天的正心,一天的正心,一天的正言,一天的正行,一天的正學,一天的正教,一天孝悌禮儀行為示范正己化人。

 

 

課程:《群書治要·論語治要》第26講

1. 修身班敬組徐文靚學長:

(1) “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無才是次品,有才無德是毒品,無才無德是廢品”。要懂人才首先自己得是人才。以人格為主的人才才是正真的人才。

(2) 衣著上,在家可以穿的隨便,樸素。但如果出門,去參加一些公共場合,一定注意穿著得體,這是對別人的尊重,特別是學習傳統文化的人,讓別人看了,也能提起學習的信心。

(3) 無論做什么事情,全在自己干,全在堅持!

(4) 萬事萬物分析到最后都是相有體空的一合相??詹皇菬o,相上有,性是空的。所以不要太執著于固有的物質的東西,要追求更高層次的靈性的提升。

(5) 凡事不責怪別人,先自己改?!靶杏胁坏?,反求諸己”

(6) “仁”是人的性德,在圣不增,在凡不減。求則得之!

(7) 人生的價值:助人為樂,知足常樂。自助助人,自利利他,達到圓滿。

(8) “講道不行道的人是偽君子,是最惡的人?!蔽覀儗W習了圣賢教誨,說給別人聽的時候,要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督促自己在生活中去力行!不能自欺,更不能去騙人!

感恩老師慈悲教導,感恩學長辛苦付出。

 

2. 師資班謙組畢欣學長:

十分感謝劉教授的慈悲教誨。學習本節課,有如下感悟:

第一、對人才的認定,德行是十分重要的一項考核標準。如何在高考的考核標準中,把德行考核也加進去,這樣也許會更有利于德育教育的推行。

第二、關于祠堂的恢復和重建工作可以考慮在全國推廣。學生是北方人,在北方沒有見過祠堂。在一次去溫州文成學習的時候,才第一次見到了祠堂??促Y料上介紹,古時的祠堂具有家塾和族里老人相聚的功能??紤]到目前的養老和幼兒園、小學生放學后的托管現狀,可以考慮將社區的活動室和養老服務驛站進行升級改造,同時設立專門的崗位編制,進行助老和小學托管服務。將社區養老和社區托管結合,類似恢復以前祠堂的功能。在北京的一些社區,曾經嘗試過將幼兒園和養老服務相結合的嘗試,值得推廣。

第三、關于現代媒體和網絡對兒童教育影響的問題,可以考慮加大監管力度。禁止中小學生在校使用手機這項規定十分重要,同時也要提醒家長關注要讓兒童原來網絡。網絡游戲會不會就是精神鴉片呢?將網絡游戲與黃、賭、毒并列,并不是小題大做。

學習《群書治要》不僅對治國安邦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普通百姓也是值得細細品讀。

 

3. 師資班信組榮鳳玲學長:

感恩劉教授!

人才分為四類:有才有德是正品,有德無才是次品,有才無德是毒品,無才無德是廢品。

為什么傳統文化在清末民初沒落了呢?是因為學習傳統經典的人沒有依教奉行,沒把經典上的教誨表演出來,讓人們喪失了對傳統文化的信心;文言文被廢棄也是和讀書人講道不行道有關系。世間有一種最惡的人就是講道而不行道的人,所以我們一定要把自己所說的力行在生活之中,不能騙人。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祭祀就是知恩報恩,飲水思源的教育。“孝”是大總持法門,它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把這個字做到了,那就真正的成圣成賢了。

吾日三省吾身,磨刀不誤砍柴工。一個人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就是提升自己的靈性,讓自己的心性有所提高,讀書志在圣賢。所以人生的價值在助人為樂,知足常樂。要德比于上,欲比于下。

非禮勿視,眼不見為凈。非禮勿聽,耳不聽,心不煩。非禮勿言,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非禮勿動,從心上用功,虛心靜慮。

 

4. 陶銳學長:

大禹自己安貧,衣食住行都簡單樸素,但對祖先對大眾卻非常講究,處處恭敬。這是大公無私之心的體現!

學無止境!永遠不能停下學習的腳步,堅持不懈,持之以恒,長時熏修,才能到達目的地。得少為足,淺嘗輒止,最為可惜!

仁,如何體現?做到“克己復禮”便是仁!禮,從哪里下手?“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便是下手處,是綱領。閑邪,可以幫助存誠!

當今社會,視聽資訊高度發達,信息過量,需要我們提起高度警覺,并高度自律。還要在心上練就即相離相的功夫,不得不面對非禮之事物時,保持不動心!

感恩老師慈悲教導,感恩學長辛苦護持!

 

5. 師資班信組袁媛學長:

什么是人才?以人格為主的才是人才。人才可分為四種類型,即“有才有德是正品”、“有德無才是次品”、“有才無德是毒品”、“無才無德是廢品”。

要懂人才,必須首先把自己培養成人才。古人把能夠先做到再說到的人稱為圣人,把先說到然后再做到稱為賢人,說到而做不到的稱為騙人。騙人肯定是不能夠長久的,時時提醒自己,不要成為騙人的人,努力成為賢人,立志成為圣人。

百年前傳統文化被打倒,百年被世人誤解,原因就在于學習傳統經典的人沒有依教奉行,讓人們喪失了對傳統文化的信心,所以才有文言文被廢棄的結果。這都是讀書人講道而不行道之故。王鳳儀老先生說這種人是世間最惡之人。我們一定不能做這種最惡之人。

作為一名教師,本就是傳道者。首先我們得明道、信道。一定要把自己所說的力行在生活中,雖毛病習氣熾盛,無法做到圓滿,也要努力去踐行,不能騙人,不能成為最惡之人。

以前認為慎獨很難,現在明白其原因還是不夠明理。求仁全在自己,靈性能不能提升,性德能不能開發也全在自己,而不由別人。視聽言動、語默做止都要符合禮的要求和規范。禮的核心是敬。一分恭敬一分利益,一切回到自己,一切都可以成為成長的資糧和增上緣。

感恩老師教誨!

 

6. 師資班信組夏小荷學長:

“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得到能治國安邦的人才是最難的,不是嗎?舜有賢臣五人,天下便得到很好的治理。選賢舉能是治理天下最重要的事情。

要想得到賢才,首先君主、領導者自己要修身,才能感召來好的人才;如果領導者不修身,恐怕好的人才來到了身邊,也不能夠辯識、任用;最后可能用的是阿諛奉承的人。

我們自己如何才能成為一個人才呢?首先要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先修身,然后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立定志向不動搖,堅持到底,才能成功。

感恩老師的教誨!

感恩學長們的共勉!

 

7. 修身班孝組梁紅學長:

劉教授在本集講到《論語》的教誨名言:“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p>

教授特別拈出“非禮勿動”的深刻內涵。就是要求每一個學人“克己復禮”,管好自己的起心動念。從心源隱微處下手,在無人之處,仍然要謹慎小心,即:古人所謂的“慎獨”。時時處處不可懈怠放逸!一言一行,唯恐與天地不合。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zsmeizhi.com 備案號:京ICP備18013041號-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