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銳輔導員:
《立命之學》是了凡先生晚年所作,編排在本部經典開篇,內容上是在講述自己一生經歷,卻在講述中點出了改命的重要意義和學習綱領,因此尤為重要,所以我們多花些時間來交流探討。因為只有意識到改變命運的重要性,真正想去改命,后面的教誨才能夠用心去領納并竭力去踐行。越有改命的意愿,就越有學習的動力!
前兩次學習交流,我們探討了命運的道理。對于命運,我們既不能宿命論,也不能否認有宿命;對于改命,我們既不能悲觀消極的聽天由命,也不能高估自己輕易就可以改變并掌握命運;我們既要對宿命以“戰兢惕厲”的心態去勇敢正視,也要對“命自我求”的真理充滿信心。不偏在兩邊,保持中道,才能不誤入歧途!
無論是尚未改命,還是已經有所改命,都要再接再厲,不氣餒不放棄,不輕忽不懈怠,直至完全掌握自己的命運!這里斗膽說一句,請學長們體會體會:不到生死自在,如果對于生死大事自己做不了主,就還算不上掌握命運!
再斗膽問一句,學長們相信自己可以掌握生死大事嗎?可能會有學長對談生死比較忌諱,如有學長看到這個問題會生煩惱,就不用理會哈,也請見諒。當然學長們也不用直接回答,只是借此問啟發大家的思考。
辛淑娟學長:1月17日《了凡四訓》之《立命之學》學習心得:改過是立命的前提,也是立命的方法。知過又是改過的根本。人不學不知道啊。每天讀《了凡四訓》后也反省自己:我跟老師學習圣賢的教誨是真誠的在做嗎?是要求自己而非他人的嗎?以身作則了嗎?用真誠心去感受家人們的感受了嗎?做到事事利他了嗎?羞愧至極!真誠感恩老師還能容忍我這樣不合格的學生。感恩婆婆和老公能幾十年包容這樣的我……除了感恩還是感恩!我不要在惰下去了,要精進修德用圣賢智慧扭轉我的人生。
陶銳輔導員:@辛淑娟—精進班-和組?學長深刻反省自己,便是效法了凡先生,向您學習
辛淑娟學長:羞愧羞愧。
陶銳輔導員:知恥近乎勇。
徐文靚學長:末學談及個人生死問題還不怎么難受,最接受不了的是談親人的生死問題,不要說談論,就是想想都心疼難受。
陶銳輔導員:想到自己還沒感覺,想到親人會難受,那我們換個角度,親人想到我們會怎樣?是不是也會心疼難過?那我們是不是要解決自己的生死問題才能不讓親人難過呢?
進而如何在生死大事上真正能幫助利益親人呢?傷心難過是徒勞無益的。要想幫親人,先要幫自己,自己對生死做得了主,才能談得上幫助親人都能自己做主。
榮鳳玲學長:五福當中最后一福就是【善終】,如果真能實現善終,也不枉此生!
陶銳輔導員:善終!五福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其實儒家也會談及一些生死問題,只是“未知生,焉知死”而沒有對我們深入去講。
劉湘瓊學長:我現在就想著好好做人,好好學習,將來能有個好死,即能善終就是我的一大愿望,臨死不受罪就是幸福。
陶銳輔導員:?是呀,我們都希望能善終,可否追問一下學長,您堅信此求能實現嗎?
范愛紅學長:命自我作,福自我求。生死由命不由我,我們精進學習,努力改過;日日知非,日日改過,命終止日,無怨無悔。
陶銳輔導員:學長,生死由命“亦”由我!
劉艷霞學長:對于“掌握自己生死大事”這個問題,我的一點感受:中國文化談“生死”先從“死”講,我自己對于生死的思考也是先從了解“死”開始的。2018年前后看過不同文化或宗教關于“死”的描述,發現并非全然都是一件可怕的事,大多數的描述還是讓活著的人有選擇“如何生而導致如何死”的權利。有這樣一個大邏輯,便可以選擇“好死”,或者說“善終”,壽終正寢,就是我現在能想到的最好的離開的方式——我至親的人也最好能用這種方式。“以終為始”,有了這樣一個目標,就可以指導“生”的過程。“生”的過程可能就不是圍繞著眼下的事情,而是有一種“自覺”或“覺悟”的第三只眼看著自己如何活過,并通過不停的提醒、糾偏,讓自己走在那條通往“善終”的路上。而這個指導,就跟中國傳統文化所教導的一致,這也是今天與大家聚在此群一起學習和踐行的淵源。
陶銳輔導員:學長所悟的這個邏輯確實就是我們傳統文化所教導的,好悟性!當我們將眼光放遠到臨終那一刻,再來經營人生就完全不同了。這其實就是眼光長遠、高瞻遠矚的人生態度!所以,談生死面對生死問題是可以幫助我們更加積極更加向上的。
劉艷霞學長:謝謝陶學長!2018年讀了一些書籍和資料,開始對“死”有一些了解,2019年初很幸運讀到了《了凡四訓》,而后就有了“心安而不懼”的感覺,知道自己該做什么了,那就一心去做。一時做不好,被“第三只眼”看到了,及時提醒,而后繼續一心去做。
陶銳學長:學長還有“第三只眼”觀照自己的眼!
陶銳輔導員:
了凡先生對于求功名富貴等心存疑惑,云谷禪師便開示了“命自我求”之理,這個理都是相通的,同樣適用于求生死自在以及其他如理如法所求。我們須深入內心,問問自己真的相信可以求得到嗎?如有疑,并非壞事,有疑就要求解去疑,反復學習體會禪師開示的命運之理,直至去除疑惑為止。小疑小悟,大疑大悟,所以不自欺,敢于發現并正視內心深入的疑惑非常重要。
末學再來拋一個問題。云谷禪師非常善于啟發,闡明“命自我求”的道理之后,便問了凡先生:“汝自揣應得科第否?應生子否?”那么對于我們學人,雖然不能與云谷禪師這樣的高僧當面請教,但實際上我們都是了凡先生,學習時完全可以將自己置身于其中,想象一下如果當時的了凡先生就是自己,云谷禪師對著自己問:“汝自揣應······否?”每個人可以回顧自己一生,有哪些不如意事,便可自己加進去。那么這時,請問學長們,我們會作何回答?
李幽錚學長:學長今晚所有的啟發都非常好,末學沒有想過掌握生死,只希望自己走的時候比來的時候靈魂高度高一點,至于每天,都過得充實有意義即可。
陶銳輔導員:這也很好哈,不過學無止境,也許有一天,學長也會調整自己的人生規劃,向更高的目標邁進。畢竟圣賢和老師們時常教導我們:“讀書志在圣賢”,“人人皆可以為堯舜”,“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恢復我們的本來面目,明明德,明心見性,成圣成賢,這是本分而已,當勇于直下承當!
李幽錚學長:收到,感恩學長提醒!
王雪琴學長:我在默默地看各位學長分享學習心得,我覺得我似乎道理都懂,但還是不能徹底改過,總是原地打轉!
陶銳輔導員:?那得分析分析是什么原因,如果一直在堅持聽課也很努力在學,但總原地打轉沒有太大進步,那就要找出原因,看看是哪里出了偏差,進入了誤區。
修學方向很重要,學偏了比不學還麻煩,要么誤入歧途,要么會喪失信心,這都是大麻煩,學長自己找找看哈。
王連梅學長:
末學斗膽回答,“生死”自己可以掌握。1月5日,中醫老師85歲的母親睡著往生,再一次有大德為我們示現,可以自在自助。老人家為62歲的女兒熬好粥、做好晚餐,“今天是個好日子。“八寶粥”提前給你熬好了,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今晚,給媽媽洗洗,收拾收拾。女兒一切按母親吩咐的做,和母親親切地匯報1月16日昨天公益講堂年會緊鑼密鼓的安排。母女聊著安然睡去。第二天早上,看到母親安詳吉祥臥往生。死是末學最終要面對的,如果可以選擇,積善積福、依教奉行,放下自私自利,一心一意。不為自己,沒有自己(末學目前定力很差,還沒有資格和能力做功夫。繼續跟隨咱們的課程學習。修習,向善,改過)假以時日,決定可以把握。
陶銳輔導員:感恩學長的案例分享,感恩老人家為我們示現表法,多自在,我心往之!“假以時日,決定可以把握”學長雖功夫不夠,但信心堅定,這最重要!我們一起努力!
夏曉荷學長:
《了凡四訓》之《立命之學》學習心得:雖然有天定的命運,但是這個命運也離不開因果定律,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我們相信“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修福修慧,也不僅僅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所有包括自己在內的一切眾生早日覺悟大道。至于人間的榮華富貴,隨緣就好。一切都是為了眾生的早日覺悟。早日離苦得樂。
陶銳輔導員:學長說的是,有些經典會表述“天定”的,只是沒有深入去說,但實際上這個“天”就是“客觀規律”就是“因果規律”。修福修慧,為自己也是為他人,為他人也是為自己,自他不二。榮華富貴,既可求之而得,也可不求自得,關鍵是否在道上。如果我們的福報不夠時,也不妨先求一求,如理如法的求就好,福報夠了才好修學,再進一步不求。當然能一步到位,真正做到隨緣而不求自得則更好。不過也有圣賢人示現貧苦而得大自在,我們也要看懂其表法意義。
王春梅學長:
命是先天規劃,如果想改,后天可以努力,行善積德是方法,學習圣賢文化不是停留在理論上,最終要落在實踐上,只有自己體悟到,才能真正學到!
陶銳輔導員:嗯嗯,落實才能體悟。
王麗學長:袁了凡先生改變自己的命運非常的不容易,堅定的相信古圣先賢的經典和儒釋道的中國智慧,下定決心堅持幾十年的仁義道德志誠感通為我們后世做出最好榜樣。后世子孫在改變命運時就容易的太多了,因為袁了凡先生把經驗教訓都一一記錄下來,我們就可以規避其中的不足和更有效的在志誠恭敬之心下足夠的功夫,尤其現代這個時代網絡媒體特別便利,把袁了凡先生自己的命運改變弘揚出去,弘揚到全世界,全世界的人就都有了,幸福美滿的五福人生。我們自己從內心到外在表現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立志于君子風范,堅持到底總有一天成為圣賢。我們自己的命運豈不改變的更快更徹底。
梁紅學長:
看到輔導員和其他學長的精彩分享,很歡喜。后學來談談對生死的看法。現在很多人懼怕生病,一旦生病就驚慌失措,去醫院過度治療,臨終在醫院搶救,渾身上下插滿管子,輸尿管,糞袋,吸氧管,營養管,其中痛苦可想而知,簡直活受罪!在這種狀況下,大都沒有好死的。我有一個親戚,她生了重病,臨終拒絕這種痛苦萬分的搶救,子女也很孝順,從醫院接回家,最后,老人很安詳地離世,去世26小時后,渾身仍然柔軟。所以,抉擇很重要。要認識到身體不是真“我”,死了啥也帶不走,連身體也帶不走。不能對身體過分執著,天天要吃各種補品,越吃身體越差。何況,現在飲食安全值得探討。很多肉類里面含激素抗生素,甚至避孕藥等。難怪現代人疾病如此之多!
陶銳輔導員:是的,身體不是“真我”,念頭也不是“真我”,不好理解,我們慢慢去領悟!
陶銳輔導員:
剛才的問題大家也不用具體回答哈,只是借這個問題引發我們反觀自己,我們是不是能像了凡先生那樣把自己的問題看得那么清楚,能夠列出那么多條,而且如此坦誠,毫不隱藏?
這也許就是為什么了凡先生能遇到云谷禪師這樣的高僧當面請教,而我們可能遇到了也當面錯過卻渾然不知。同樣也是為什么了凡先生從此改變命運并寫下《了凡四訓》教導后代子孫,而我們可能還是落入命數之中無法自拔。我們當效法了凡先生,不自欺,敢于正視自己內心深入的自私與丑惡。
了凡先生的這番回答雖寥寥幾句,卻是人生的轉折點,是新生命的開始,對于他的人生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為他開始真正反省自己并回頭,這是改命的起點。正是因為這番深刻自省,才感得云谷禪師進一步的點撥開導,也正是因為這番深刻反省,了凡先生之后才能勇猛精進改過行善。所以,改命先要改過,改過先要知過,知過需要深刻反省,正視自己不自欺,這也是為什么緊跟著第二篇就是《改過之法》。
《立命之學》中又談到了凡先生“誓行善事三千條”、“亦許行三千善事”、又“許行善事一萬條”,在行善中總結出《積善之方》,將“善”做了如此深入透徹的分析,讓我們明了原來以前都是自以為“善”。
最后了凡先生勉勵兒子“汝之命,未知若何”一段,則是教導我們要有“謙德”,對應最后一篇《謙德之效》,這也是修學圣賢文化的關鍵之所在。
所以《立命之學》雖是敘述人生經歷,亦是本書的綱領、改命的要領,需要我們高度重視和深入體會,在品讀了凡先生的人生經歷中了悟人生真理與大道!
那今天的《了凡四訓》學習心得交流會就到這里了,感恩學長們的參與和分享歡迎其他學長繼續分享心得。
周慧心學長:
2022.1.17《了凡四訓》之立命之學交流學習心得分享:每次讀著《了凡四訓》都覺得是在給自己照鏡子,就好像云谷禪師在問我一樣,也會反思自己有哪些過錯,但了凡先生真的很有智慧,能夠清楚的知道自己有什么過錯,從行為上、言語上,甚至是內心的活動,思維上的想法,又反思到自己的粗心大意,內觀自己過去的種種真的太多太多過錯,慚愧并每天感恩了凡先生日日的提醒。生死事大!不能掌握自己是怎么來的,但是知道了命運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只看能不能真信,真信就會真干,真干就能改變命運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
郭艷華學長:
2022.1.17《了凡四訓》立命之學學習心得:通過學習越發感受到我們學習的重要性,一日不讀書面目可憎,以及每天起心動念,每天時時勤拂拭的過程,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只有落實到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感恩老師!感恩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