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群書治要·論語治要》第31講
1. 師資班信組榮鳳玲學長:
感恩劉教授!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無諸己,求諸人,古今未之聞也。”從古至今領(lǐng)導(dǎo)者本人身行得正,辦一切事都合規(guī)矩,自然能得民眾的擁護,不用下命令,大家也會依照去實行。所以“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fù)興,就必須首先樹立起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弘揚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然中國傳統(tǒng)文化都主張“志于道”,而外國的東西是“游于藝”。所以恢復(fù)中華文化的自信心,弘揚中華文化是非常迫在眉睫的一件事。
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現(xiàn)在的社會風氣都是由網(wǎng)絡(luò)、電視、廣播、報紙來倡導(dǎo)的。這些媒體應(yīng)該堅持一個原則,那就是要隱惡揚善。
2. 師資班謙組畢欣學長:
感恩劉教授的慈悲教誨。考取公務(wù)員是年輕人的一項重要選擇。殊不知這個金飯碗并不好吃。公職人員切不可從商牟利,切不可想發(fā)財。為什么當公務(wù)員?不是為了光耀門庭,而是為了使人民安居樂業(yè),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才對。公務(wù)員是“苦差事”,如果變成“香餑餑”了,百姓就苦了。
3. 修身班敬組徐文靚學長:
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態(tài)度,比如:讀書志在圣賢,而非志在賺錢。當官是為人民服務(wù),讓人民安居樂業(yè),而不是為了光耀門楣,更不是為了高高在上滿足個人的權(quán)利欲望。
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就必須接受倫理道德教育。無論在哪里做好自己永遠是最重要的,我是一切一切的根源!
感恩老師慈悲教導(dǎo),感恩學長辛苦付出!
4. 陶銳學長:
同一個道理,夫子用不同的語言反復(fù)說反復(fù)強調(diào),學到這里,聽多了真的認知和理解也更加深刻了。修身為本,正己化人!
庶之、富之、教之,我們國家經(jīng)過二三十年的經(jīng)濟發(fā)展,已由庶之到富之,正是時候到“教之”了,而且也是迫在眉睫。好在國家已經(jīng)走在“教之”的路上!
善人為邦實現(xiàn)太平需百年,王者接受天命施行仁政,也須三十年才能有成。這是告誡我們欲速則不達,在復(fù)興文化的征程上,切莫心急,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懂得為君為臣難,就能夠慎重,就接近于國家興盛,可見慎重的重要!只有時時“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心境,才能做好事!
當為君者聽不進諫言,只喜歡聽恭維贊嘆時,就離亡國不遠了,可見“聞譽恐聞過欣”的重要!《弟子規(guī)》中這句教誨,簡單一句話,要做到卻很不易,需下大功夫。
感恩老師慈悲教導(dǎo),感恩學長用心護持!
5. 師資班謙組王雪琴學長:
庶之、富之、教之是一個國家民族發(fā)展的必經(jīng)三個階段,我們國家也經(jīng)由此發(fā)展過來。當前最要緊的確實是“教之”,不知便不覺,當我學習和了解到孔子總結(jié)的這個理論及劉老師的講解,再結(jié)合我身邊感受和看見的現(xiàn)象,深感“教之”的迫切性。當前物欲橫流的現(xiàn)實社會,人們一切努力和追求都是奔著名利去的。不管是學習、工作亦或是生活中,處處皆可見到被名利功利蒙蔽心智的人,他們都只在乎眼前的利益和自身的得失,完全不管他人及以后更深遠的影響,我真的是越看越想越害怕。所以,我自己在努力學習的同時,盡力影響身邊的人和學生改變這種急功近利的思想意識。
6. 師資班信組魏東紅學長:
(1) 上古堯舜以德治國,百姓相互勸善行善,國家不重刑罰,百姓不犯國法,君主正直誠信,官吏不重名利。君主修身明德,自然就上行下效,政通人和,國泰民安。
(2) 上天對待萬物是有所分配,天之道,損有余下而補不足,為官者,接受俸祿的人,就不能與民爭利,才可以去推行道德教化。
(3) 夫子所說的:庶之、富之、教之的治國理政的次第,中國現(xiàn)今走的也是這樣的路,民惟邦本,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再全民脫貧攻堅,現(xiàn)在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的實現(xiàn)。
(4) 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是文化的復(fù)興。百姓能夠正常的生活,禮是最重要的保障。禮的恢復(fù)是規(guī)矩的建立,禮之用,和為貴!禮儀形式貴在真誠恭敬,通過禮儀表達誠敬心。
(5) 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對于為君為臣在上位的領(lǐng)導(dǎo)人要有知難敬事之心,要有去奢納諫之心。以及現(xiàn)在對大眾影響最大的網(wǎng)絡(luò)、電視、廣播、報紙堅持隱惡揚善。這都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
感恩老師慈悲教誨,學長們辛勤付出!
7. 師資班謙組劉天宇學長:
感恩劉教授的慈悲教誨。考編或者看中工資這兩項是年輕人的一項重要選擇。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孔子說:“以德行來治理國家,就像北極星一樣,安坐在它的位置上,其它星辰環(huán)繞著它而擺布。”我們就像小星辰,也要有一個引力,這個引力歸根結(jié)底就是德行,在如此激烈的競爭面前,每個人都在發(fā)奮發(fā)展自己的事業(yè),收入多少,職位高低,似乎成了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志,是否我們應(yīng)該靜下心來看,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讓自己成為內(nèi)心完善的人。
8. 師資班信組夏小荷學長:
《論語·子路》中記載:“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曰:茍正其身,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政何?”告訴我們“言教者訟,身教則從”的道理。尤其是領(lǐng)導(dǎo)者,一定要修身養(yǎng)德,身體力行,做民眾的好榜樣。《論語·顏淵》中也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子適衛(wèi),冉子仆。子曰:‘庶已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由此可知,孔子認為建國、治國最重要的幾條是:庶(人多)、富之、教之。讓百姓聚集過來,使百姓安居樂業(yè),并身體力行圣賢之道,以五倫八德教化百姓,才能使國泰民安。
假如在上位者反其道而行之,貪得無厭、奢侈浪費、唯利是圖、苛捐雜稅、荒淫無道,則必使國家混亂、民不聊生。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推行道德教化、倡導(dǎo)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fù)興,并率先垂范、力行節(jié)約,惠及百姓。
許多媒體也積極響應(yīng),使得社會風氣明顯好轉(zhuǎn)。黨領(lǐng)導(dǎo)各族人民團結(jié)一心,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作為新時代的成員,我們也要響應(yīng)國家號召,修身齊家,傳播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fù)興,盡自己的綿薄之力。
9. 師資班信組袁媛學長:
這一集主要講為君之道。讓學生明白了上位者首先要有擔當和使命,必須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作為宗旨。
習近平總書記在很久以前就提出,不能既想當公務(wù)員、既想當領(lǐng)導(dǎo)干部又想發(fā)財。“負且乘,致寇至。”正好解釋了這種現(xiàn)象。身處君子之位、身處官位,而又去干平民之事的人,必然會招致禍患臨頭。因為這不是上天的公理,在上位者要能夠以身作則,不與民爭利,再去推行道德教化,才能夠讓人心服口服,人們才會信任你,心甘情愿地接受你的教化。
在任何一個集體或團體中亦如是。財散則人聚,上位者要讓利于眾,履行其君親師的職責。
課程:《群書治要·論語治要》第32講
1. 師資班信組張月榮學長:
尊敬的劉教授,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學長,大家好!
學習第32集體悟如下:
(1) 人先愛惜好自己的本性。愛好自己的丈夫,愛好自己的孩子,愛好自己的爸爸媽媽,愛好公公婆婆,這樣把家庭和睦了,鄰居也愿意親近你。如果你去工作:領(lǐng)導(dǎo)和同事也愿意親近你。《孝經(jīng)》講: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
(2) 做人做事有恭之心敬之行。
(3) 專注有恒心。
(4) 有定力生智慧。
(5) 學會觀人,聽其言,觀其行。不要被別人的言論所左右。
(6) 君子自然坦蕩不傲慢,小人緊張怕別人說不好,這是傲慢。
(7) 用沒有受過教育訓(xùn)練的人們?nèi)プ鲬?zhàn)就是拋棄人民,這就是不仁了。
學生:張月榮禮
2022年10月7日
2. 師資班信組夏小荷學長:
《論語·子路》
(1) 葉公問政,子曰:“近者悅,遠者來。”領(lǐng)導(dǎo)者修身進德,實行仁政,能使鄰近的人喜悅、遠方的人來歸附。就像我們的大唐盛世,國富民強,萬國來朝。
(2)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毋欲速,毋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辦政治要遵循其內(nèi)在的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
(3)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要表里如一地恭敬一切,認真地做事,對人忠誠,盡好本分。嚴于律己,寬以待人。
(4)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做巫醫(yī),善夫。”人如果沒有恒心,就會一事無成。換言之,人如果想成就事業(yè),必須要有恒心、有毅力。要“一門深入,長時熏修”。
(5)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有道德的君子能夠尊重和包容別人,允許別人和自己有所不同。
(6) 小人表面上與人相同,但實際上只顧私利,不能容納別人。
(7) 子貢問曰:“鄉(xiāng)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xiāng)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xiāng)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可見圣人觀人能夠看到本質(zhì),能選出真正賢德之人。
(8)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悅也,悅之不以道,不悅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悅也,悅之雖不以道,悅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圣人把君子與小人辨別得如此清楚。“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心胸寬闊,小人心胸狹窄。
(9)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讓我聯(lián)想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10) 子曰:“以不教民戰(zhàn),是謂棄之。”讓我聯(lián)想到“不教而殺謂之虐。”所以,“教學為先”很重要。
3. 修身班敬組徐文靚學長:
“君子慎獨”。即便在獨處的時候也要嚴格要求自己,人前人后不一樣,對別人沒有傷害,無形之中卻養(yǎng)成了自由散漫的壞習慣。懶散了,做事就會出差錯。因為心不定!所以生活中時時處處的點滴小事都不能馬虎,都要恭敬安詳。即便一件衣服,一雙襪子………每個物品用完都要恭恭敬敬,整整齊齊擺放好。從外在的相上下手,調(diào)服習氣,慢慢讓心歸于平靜!
人前人后不一樣,說到底還是因為有名利心,在別人面前表現(xiàn)好,希望得到別人的稱贊,不希望在別人面前出丑,這是自欺!修行最要緊的就是打破自欺這一關(guān)!
感恩老師慈悲教導(dǎo),感恩學長辛苦付出。
4. 師資班信組魏東紅學長:
(1) 近者說,遠者來。中國歷史上唐朝開創(chuàng)大唐盛世、萬國來朝的局面。唐太宗被稱為“天可汗”,是各族人民共同的君主,太宗皇帝仁愛好施把國家治理的很好,贏得了尊重和信任。現(xiàn)在世界局勢動蕩,為了資源掠奪發(fā)起侵略戰(zhàn)爭與為政之道相違背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災(zāi)難和痛苦。
(2)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人的一生做任何一件事,都有一個過程,要尊重規(guī)律就好比農(nóng)作物要經(jīng)過一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成長過程。
(3) 孔子說:“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這是三個基本的為人之道。一個人在家也要如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古人慎獨嚴謹?shù)膽B(tài)度讓人敬佩,做事心歸于敬。對人還要忠誠,不管因緣如何,絕對不能夠欺騙人。
(4)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見解卓越,與眾不同。能和平忍讓,崇尚和,但不流和、不做老好人。小人所見平庸,與眾相同。但是小人爭利的心很強,不能夠與人和。
(5) 古人對于任用官員非常地慎重,觀察證明很賢德,才可以任用。不是人云亦云。
(6) “君子泰兒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心中沒有拘束,對人則不傲慢;小人卻與君子相反,矜己傲物,競爭比較。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主要要看用心,君子沒有私心,沒有高下心所以不會緊張沒有拘束不會傲慢。
感恩老師慈悲教誨,學長們辛苦付出!
5. 師資班信組榮鳳玲學長:
感恩劉教授!
為政之道要使近者歡悅,遠者來歸。能夠仁愛,又能夠施,使君臣、朋友、兄弟、父子都歡喜。
欲速則不達,“速”看起來效果很好,實際上都是從枝末上在解決問題。所以我們做事必須要符合自然規(guī)律,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只要我們深信“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這個道理,就不會做“見小利則大事不成”的事。
恭在貌,敬在心。為什么古人非常重視小節(jié)呢?因為這些東西是我們的心夠不夠清凈的一種表現(xiàn)。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不是我們該辦的范圍就少管,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恒順眾生也是恒順眾生善的地方,不善的地方也不能夠恒順。“和”是一概不侵犯人,不妨害人,忍讓尊重他人。用我們自己的有色眼光去看的周圍的人和事,就很難達到客觀公正。
6. 陶銳學長:
(1) 為政的效果如何,可以從“近者說,遠者來”來加以衡量和判斷,這也是為政的方向與目標。
(2) 子夏問政,夫子再次教導(dǎo)我們?yōu)檎荒芗惫賱t不達。文化復(fù)興也是同樣,急不得,這是個必將實現(xiàn)的長期過程。
(3) “居處恭”,內(nèi)心恭敬謹慎,體現(xiàn)在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和所作所為中。一件物品是否“有定位”擺放好,看似一件小事,卻也能反映出內(nèi)心的狀態(tài)。同樣,通過這樣一件件小事的力行也能讓我們的心逐漸清靜安定。
(4) 持之以恒,是做事的基本品質(zhì),也是事情成功與否的關(guān)鍵所在。
(5) 君子能包容所有不同而與不同和諧,我們中華文化的魅力也在于能包容一切不同文化而與不同文化相融!
(6) 識人是大學問,也需要大智慧,沒有智慧識人就得懂得慎重,不輕易加以判斷評價。
(7) 君子容易事奉相處,因為君子能包容,不會苛責。君子卻難以取悅,也難開尊口,因為君子有原則,守道義,不會隨波逐流。君子從不驕慢而總是泰然自若,因為君子謙虛恭敬又真誠,內(nèi)心坦坦蕩蕩。這些具體表現(xiàn)可以幫助我們修學落到實處,同時也提醒我們檢點自查,是偏于小人還是君子。
感恩老師慈悲教導(dǎo),感恩學長用心護持!
7. 師資班謙組畢欣學長:
感謝劉老師的教誨!
欲速則不達。西藥的速效,殺死一千,自損八百,后患無窮。
欲小利而大事不成。收賄賂自毀前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學傳統(tǒng)文化要重篤行。學了不做等于沒學。
居住環(huán)境可以反應(yīng)一個人的心境。一屋不掃何必掃天下。把物品擺放整齊,讓心安定,不雜亂。心凈則土凈。
敬要從內(nèi)到外。敬是做人、做學問的首要條件。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事該辦就辦,不該辦則不辦。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虛費公款,實不可為。
恒心的重要性。無恒心的人一事無成。巫醫(yī)應(yīng)卜筮講。雪廬老人支持毛西河等人的觀點。現(xiàn)在的大學是學分,就是無恒。古時是一經(jīng)通則所有經(jīng)通。博士三年第一年學公共課,
第二年學多門專業(yè)課,第三年洋洋灑灑寫個十萬字論文。古人是一生專攻一部書,這才是真正的博士。把心定下來才是古人的目的。
特立獨行,為官清廉的人很可能會在官場很難發(fā)展,但也要堅守“為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種白薯”的原則。為官不廉,愧對天地,有辱祖先,萬不可為。
君子厚重緘默,沉重寡言。在用人方面不苛刻。小人才會喋喋不休。與小人很難共事,小人好說事非,小人好責全求備。
8. 師資班信組袁媛學長:
古人教育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可惜現(xiàn)在很難做到。首先大家不相信,對自己的文化沒有信心。為什么一經(jīng)通一切經(jīng)通呢?因為所有的經(jīng)典都是圣賢人心性的體悟,都是他心性的流露,圣人心都一樣。如果真正把一經(jīng)學明白了,其他經(jīng)典自然也就通了。這也是現(xiàn)在學校很難培養(yǎng)出人才的一個重要原因,即沒有恒。
市面上的教輔書琳瑯滿目,學生各科都不止一本參考書或練習題。畢業(yè)時,從很多丟棄的書中會發(fā)現(xiàn)很多都是新的,大部分也就讀了前面幾頁。能將一本參考書認真學完的實在是難找了,可見人心之浮躁和無恒。怎么辦?自己老實真做,自己帶著學生一起老實真做。
感恩老師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