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Article
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
2022-04-21《民主與法治時報》第56期

作者:劉余莉

清正廉潔 戒貪止欲

  清正廉潔,要求為官者要解決好為誰用權、公正用權等問題。中國古代的官吏道德把這一要求放在重要位置。因為它不僅反映出官員道德水平的高低,關系到官員的個人人格,也直接關系到官員的威望,影響到其領導能力的發揮。

  清,即清靜、恬淡。清白被古人視為官吏修身慎行的基本要求。史書記載,清代河南儀封即今之蘭考,有一進士名叫張伯行,在康熙朝做了江蘇巡撫。他為政清廉,為了禁止人們向他送禮行賄,發布了一道檄文。檄文寫道:“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云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取與不取之間,既表現出對百姓的態度和利害,也體現出自己為人的名節與價值。這檄文既簡潔,又深刻,可謂做人的金玉良言,為官的金墻鐵柜。這位張伯行巡撫,得到當地人民的擁護,被公認為“江南第一清官”。他的話使為官者認識到自己手中的權力是用于公共服務的工具而不是謀取個人私利的手段,輕于攫取、淡泊名利,保持一種襟懷坦蕩、寵辱不驚的樂觀心態。

  正,即正直、公正。有私即不公,不公即不正。公正自古就被認為是為官者的重要美德。在春秋戰國時期,《韓非子》中就有“所謂直者,義必公正,公心不偏黨也”。《荀子》中也有“是謂是,非為非為直”的定義。到了西漢,賈誼的《新書》中也曾做出這樣的定義:“兼覆無私謂之公,反公為私”;“方直不曲謂之正,反正為邪”;“據當不傾謂之平,反平為險”。公正的基本要求就是不偏私,對人對事均以法律、道德為準則,一視同仁,不傾向、偏袒任何一方。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祁奚是一位用人公正的典型。起初,他不記仇怨,推薦自己的仇人解狐為南陽縣令;解狐死后,祁奚又不怕遭到非議,推薦自己的兒子祁午接替解狐的職位。祁奚“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出于公心為國家推薦人才的事例,正體現出公正用人的美德。

  廉,即廉潔、不貪。廉潔作為為官者的道德要求,早在夏商時代的典籍中就有所規定,例如在《皋陶謨》中提出的“九德”之一就是“簡而廉”。在《春秋左氏傳》中,記載了“子罕以廉為寶”的故事:宋國有一個人帶了一塊寶玉,獻給當時主管工程的司城官子罕,子罕拒不接受。獻玉者說:“這塊玉已經經過行家檢驗過了,行家說是一塊寶玉,所以我才敢于奉獻的。”子罕回答說:“我以不貪為寶,你以寶玉為寶,若是我接受了你的寶玉,我們兩人就都失去了各自的寶物,不如各守其寶。”《春秋左氏傳》在此肯定的“不貪為寶”的思想,正是肯定廉潔為寶,提倡為官者應堅守廉潔的美德。

  廉潔關系到為官者的操守問題。為官者能否守身如玉,不為物惑、不為利誘,其關鍵在于能夠戒貪拒賄,做到“窮不易節,達不失廉”。貪可以腐蝕人的靈魂,一切良心、原則,在膨脹的貪欲下均化為烏有。而賄賂得逞的奧秘也就在于人的貪欲。徐元瑞在《史學指南·吏員三尚》中講:“尚廉,謂甘心淡薄,絕意紛華,不納苞苴(禮物),不受賄賂,門無請謁,身遠嫌疑,飲食宴會,稍以非議(認為不正當),皆謝地卻之。”甘心淡薄是說應淡泊以明志,絕意紛華是說避免玩物喪志,不納苞苴是說不收受饋贈禮品,不受賄賂則門無請謁,身遠嫌疑,避免非議。這些都是為官廉潔的表現,可謂一語中的。

  要培養形成清正廉潔的人格,就必須戒貪止欲。這就要求為官者不能過分追求物質享樂,在享樂方面不要過分奢華,更不可異想天開地尋求新的刺激,對財色名利的追求都要有節度。此外,還要懂得愛惜民力、珍惜勞動成果。古代廉潔之人,不僅珍惜物質財富、合理消費,對創造物質財富的勞動者及其勞動也充滿尊重和同情。當人們珍惜物質財富時,往往還想到創造物質財富的勞動者的艱辛,因此不敢奢侈浪費、放縱欲望。

  明代著名思想家薛瑄說:“見理明而不妄取者,上也;尚名節而不茍取者,其次也;畏法律、保祿位而不敢取者,為下也。”由此可見,古人崇尚清正廉潔的風氣,既重視法制、監督機制、激勵機制的健全和完善,更重視倫理道德教育,培養人的廉潔節操,這樣才能增強每一位官員的自律意識和道德良心,才能造就出因明白道理、不是為了圖取什么好處而廉潔的人,或者是因崇尚名節而謹言慎行、清正自守的廉潔之士,從而提升人的思想境界,成就高尚品格。


《群書治要》學習網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備18013041號-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維網訊 Telephone: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