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夢潺 申靜思 鄧超然
2023年9月23日,由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群書治要》傳承工作委員會主辦的第2場《群書治要》公益講習會在北京國家體育館·新聞發布廳舉辦。《群書治要》作為一部“用之當今,足以鑒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的治世寶典,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本次《群書治要》講習會旨在從古圣先賢傳承上千年的文明瑰寶中汲取治國理政的智慧,從而進一步為堅定文化自信、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更好擔負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勇毅前行。
本次講習會的主講嘉賓有: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教授、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群書治要》傳承工作委員會主任劉余莉教授;副主任、布里斯托大學博士、英國威爾士三一圣大衛大學劉錫城副教授;副主任、愛丁堡大學碩士、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博士羅嘉羽;副主任、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碩士、中國人民大學博士郭家瑞。講習會由副主任、劍橋大學博士、博士后、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聶菲璘博士主持。
出席本次講習會的領導和嘉賓包括:中國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協會會長黃競儀女士;監管總局張先生;北京云狐時代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胡海龍、王曉杰賢伉儷;北京芝麻花餐飲有限公司韓志偉總經理、何銘東運營總監;深圳善糧匯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麗芳女士、施小華總經理;北京澤盛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馬嫄總經理;京能集團地產平臺黨群工作部韓煥軍副部長;原華邦公司楊曉東董事長;中廣聯合會文化藝術視聽傳播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孫瑩女士;音樂委員會黨支部書記張春波先生;青年影視演員、文化藝術傳承大使嘉央桑珠先生、徐紫茹女士;北京孝廉明德文化中心主任張曉東先生、張偉女士;《群書治要》網絡進修班的學員們;以及《群書治要》傳承委員會副主任譚英教授、王芳博士、夏俊松董事長、谷文國博士、邢夢潺博士、李紅姍老師等。本次活動還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傳統文化愛好者160余人。
活動伊始,由孔書記致開場辭。孔書記在致辭中首先強調,面對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我們應當堅定文化自信,堅持文化強國,實現以文化人,以文止戈,謀求天下太平,世界大同。其次,她還指出,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能僅以求名利心安、個人幸福、家庭和睦為目標,而當升華人格,提升境界,以“我將無我”的大愛精神,堅持胸懷天下,為天下蒼生謀千年利、萬年功,如此方堪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孔書記還特別提到,今天的講習會是一堂集“立言、立德、立功”三位一體的、富有意義的講習課,希望大家能夠認真聆聽,學圣賢之道,立君子之行,做時代楷模,立志為國家和社會無私奉獻。
在專題講習環節,劉錫城博士做了以《從<群書治要>看地緣政治與文化自信--金磚國家擴容挑戰美國》為主題的報告。他運用《群書治要》中的智慧剖析了金磚國家擴容的原因,指出美國強迫別國改變治理模式、不把信用當武器、不重視基礎產業、不能以禮對待其他國家、不懂得“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莫常有之,唯賢者取之”的道理,故金磚擴容是正道的顯現。
接著,他又對《金磚-約翰內斯堡宣言》進行了解讀,指出該宣言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的智慧,遵循了人道主義。最后,他還引用《群書治要·鬻子》中的內容,強調握手言和靠的不是經濟,不是科技,而是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有利于促進中國的和諧,還能夠助推世界的和諧,因此,我們應當堅定文化自信。
郭家瑞博士以“《群書治要》與傳統八德”為題做了專題分享。她首先指出,傳統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不僅是涵養政德的重要基礎,也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基所在。她又運用生動有趣的故事,深入淺出的對傳統八德進行了逐一解讀,指出傳統孝道不僅要事親、諫親,還有更高的境界,即把愛父母的心推而廣之,延展為治國平天下的寬廣胸懷和仁厚之德;悌,就是兄弟姐妹互相友愛,并將這種血親之悌作為起點來培養愛和敬的情感推擴開來,最終轉化成“四海之內皆兄弟”的胸襟和情懷。“忠”不僅是“竭誠盡責,至公無私”,而且是為政之要,即一心為公,沒有私心;“信”就是要“真誠無欺,恪守信用”,取信于民更是為政之要;“禮”的核心是“敬”,是對人、事、物懷有誠敬之心的外在體現;“義”則是指崇尚道義、合于時宜,提醒大家要對傳統禮德、義德建立正確的認識。關于“廉”與“恥”,她強調“廉”不僅是保全領導干部們的一個重要護欄,更是保證國家興盛繁榮的根本所在;而“恥”是種道德自覺,應當“知恥”并要勇于改過。最后,郭博士再次強調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人之為人,乃及人能夠有所成就的根本所在,因此,呼吁大家要把崇德、尚德和立德作為至高無上的人生追求。
會議下半場,由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譚英教授為大家深情朗誦第一次講習會之后孔政委所寫詩歌《講習者》。
羅嘉羽博士分享的題目是《<群書治要>中的知人智慧》。他首先從人才選拔的視角出發,比較蘇聯解體和中國崛起的原因所在,從而指出擇人賢能與否,不僅關乎個人和家庭的幸福安康,更關乎國家的長治久安。其次,她又詳細闡釋了《群書治要》中的選人用人智慧,強調知人是選人用人的先決條件,而知人存在兩大難點,其一,知人者不懂得知人,即不知人;其二,被知者難以被知曉,人難知。而不知人的原因在于不自知。那么,人如何才能自知從而知人,她認為主要路徑有三:一者反身而誠,回歸自性;二者明確用人標準;三者善于掌握觀人之法,現實生活中,人們可以通過觀言、觀事、觀行、觀德、觀親、觀友、觀佞等多個方面識別人才。
劉余莉教授則以《<群書治要>與政德修養》為題進行講習。劉教授首先從三個方面為大家分享加強政德修養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她指出,加強政德修養首先關系到國家的盛衰,正所謂“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避免奢侈提倡節儉,是保持國家興旺發達、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然而,“人不學,不知道”,“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因此,還應重視道德教育;其次,加強政德修養關系到社會風氣的善惡,所謂“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下之事上也,不從其所令,而從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矣。故上之所好惡,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故領導者需率先垂范,做民之表率和榜樣;最后,加強政德修養關系到官員自身的成敗,并引用《大學》中的“德者,本也;財者,末也”《中庸》的“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等經句加以說明;接著,她從“修身”“愛民”“用人”三個方面講授了加強政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修身”首先要從戒貪開始;其次要學會懲忿,即轉怒為恕,將心比心;還要懂得反省改過。關于如何“愛民”,劉教授提到,“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領導者起到君、親、師的作用,才能受到民眾擁護;而愛民必須從愛父母兄弟做起,因為孝悌之道是仁愛之心的根本,能夠培養一個人恩義、情義、道義的處事原則。最后,關于如何“用人”,她強調了三點:親君子,遠小人;尊賢使能;慎用人才。
專題講習結束后,深圳善糧會董事長劉麗芳、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的王靜梅院長、中國佛學院講師谷文國博士等嘉賓及現場觀眾,結合自身的修學體會,做了精彩交流分享,增進了大家對傳統文化的信心。
最后,聶菲璘博士為本次《群書治要》講習會做總結發言。她指出,第一場講座《從<群書治要>看地緣政治與文化自信》使我們對紛繁復雜看似遙遠的國際政治形勢有所了解,從而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第二場講座《<群書治要>與傳統八德》將視野再次拉回到身邊,使人們在聆聽有趣且動人的故事過程中,用心感受、體會并反省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身立德;第三場講座《<群書治要>中的知人智慧》,內容相當豐富,囊括知人、用人、知人難在何處,以及如何知人善任、選賢任能等多方面內容,但重在提醒人們,明德是知人的關鍵,否則難以達到以身觀身的效果;最后劉教授講座內容更是契理契機、金句頻出,值得反復聆聽。
近年來,《群書治要》傳承工作委員會始終堅持“兩個結合”,對《群書治要》中修、齊、治、平等思想進行深入研究挖掘,通過專題授課、公益講座、出版普及讀物、利用各類新媒體免費推廣等形式,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卓有成效地推動了《群書治要》在新時代的傳播。
為使更多志士仁人充分認識《群書治要》的重要價值,進而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研學實踐,使經典里的智慧活起來,從而真正做好“兩個結合”,在正確認識和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群書治要》傳承工作委員會擬每季度舉辦一次《群書治要》講習會,敬請關注。
《群書治要》學習網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備18013041號-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維網訊 Telephone: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