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Article
認識文化的“體相用”
2023-10-31光明網-學術頻道

作者:劉余莉

近日,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論觀點上的創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并用“明體達用、體用貫通”八個字對這一思想的重大意義作出總結。

  “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是中國傳統哲學智慧。體、相、用是中國古人全面認識事物常用的方法。體,即本體,相即現象、相狀、形態,用即作用、效用。文以載道,文以化人。文化以道為體,以文字,文章,禮樂等文學和文藝形式為相,以變化人的行為氣質為用,使人獲得道德教化,心靈凈化,精神升華,并進一步能夠達到安身立命、經世致用的效用。文化建設的重要性由此可窺一斑。從體、相、用三方面全面認識文化的本質,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才能在推進文化繁榮的過程中處理好傳承與發展的關系。

  一、以道為體

  中華文化是一種“志于道”的文化,無論孔子的“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還是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上士聞道,勤而行之”,都把“道”作為宇宙萬有的本體,有時也指回歸本體的途徑、道路、方法和規律。荀子說:“道者,古今之正權也;離道而內自擇,則不知禍福之所托?!泵献釉唬骸暗玫勒叨嘀?,失道者寡助?!边@些都是強調唯有順應“道”來修身治國,才能達到理想效果,否則必然敗亡。

孔子明白求道不是一般人能夠企及的境界,所以很少談玄說妙,使得孔子的大弟子子貢也不免感慨,“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一般人很難體會“道”,孔子就講“德”,即得道之人的德性;如果還是不能理解,就再用“仁”來具體描述得道之人的特征。因此,孔子的學說又被稱為“仁學”。而王陽明對仁者的解釋尤為貼切:“大人者,以天下萬物為一體者也”。具有“一體之仁”的德性,是得道之人鮮明的特征。

中華文化以“道”為本體,提倡“一體之仁”的價值觀,是使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歷久彌新的根本,也是理解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統一性、創新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根本。正是因為以道治國,才能得道者多助,使中華文明具有了突出的連續性;在順應天道的前提下與時偕行,革故鼎新,才使中華文明具有了突出的創新性;“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培養了中華民族“天下大同”的博大眼光和“天下一家”的開闊胸襟,對內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對外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實踐平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使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中華文化懷抱著“道并行而不悖”及“和而不同”的開放精神,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使中華文明具有了突出的包容性;按照“天道好生而惡殺”的規律處理國際關系,必然采取慎戰、德政,“強不執弱,富不侮貧”“國雖大,好戰必亡”“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使中華文明具有了突出的和平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既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即抓住“文以載道”,即文化“志于道”的精髓。

  二、以文為相

  《周易》云:“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得道的圣人按照天道自然的規律和社會人倫關系的道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因而有了具體的修身之道,齊家之道,治國之道,平治天下之道。這些“道”都體現在文字上,記載在文章里,滲透在禮樂制度中,貫穿在文藝創作的全過程。

“文”的甲骨文和金文像人身上花紋的形狀,文的本義為紋身?!墩f文》云:“文,錯畫也,象交文。”后來,“文”泛指符號,引申為文字(“獨體為文,合體為字”)。漢字作為當今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集形音義于一體,是一種智慧的符號。聲音言出即逝,漢字經久不衰。漢字從甲骨文、金文、簡帛文,到小篆、隸書、楷書,可謂一脈相承;雖然形音義多少有所變化,但漢字作為語言文字的載體亙古不變,并且本身具有教化的內涵。陳寅恪先生云:“依照今日訓詁學之標準,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span>

“文”后來又進而具有了文章、禮樂等含義。典籍(經、史、子、集)中的文章記載的是古圣先王“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的智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經驗。因此,古人強調讀書貴在變化氣質?!度簳我ば颉吩疲骸拜d籍之興,其來尚矣。左史右史,記事記言,皆所以昭德塞違,勸善懲惡。故作而可紀,薰風揚乎百代;動而不法,炯戒垂乎千祀?!痹诮浀涞难障拢怪袊糯咳酥鸩匠蔀榫?、圣賢。

禮樂是古圣先王順應天地自然規律而設定的治人之情的行為規范和制度?!抖Y記·樂記》云:“先王之制禮樂,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點明了禮樂的教化作用?!缎⒔洝吩疲骸鞍采现蚊?,莫善于禮;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從歷史上看,周公制禮作樂,使成康盛世,德教普化,災害不生,囹圄空虛,刑措不用,前后長達四十余年。自漢以降,歷代統治者充分認識禮樂“絕惡于未萌”“起敬于微眇”的“禁于將然之前”“防患于未然”的治理效果,以禮樂政刑治國,采取了禮主刑輔的治國方略,創下了諸多盛世,因而中華傳統文化又被稱為禮樂文化。

  所以“文”是指文字、文章、禮樂,以及詩詞、歌舞、戲劇、小說、建筑、雕塑、美術等各種文學、藝術形式,這些都是文化的相(表現形式)。

  三、以化為用

  “化”的甲骨文和金文像兩個人形,一個正立,一個倒立,會意變化顛倒之意。可見,“化”的本意為變化?!墩f文解字》解釋:“化,教行也”,是“化”的引申義,意為人受教而變化。人們接受了道業、變化氣質、改過遷善,在各方面起了若干的變革,這種“變革”就稱為“化”。文、化二字合而言之,就是以文字、文章、禮樂等變化人的氣質,達到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圣的目的。所以,以文化人,表明文化以“化人”為用(功用)。

古圣先王順應天道自然的規律以及社會人倫大道來教化人民,強調無論是文字、文章、禮樂還是其他藝術形式,都以承傳和弘揚“道”為旨歸,達到變化人氣質的目的,因而培養了古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位卑未敢忘憂國”“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情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獻身精神。

孔子言:“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倍Y的表現形式可以隨著時代的發展有損有益,但是禮“毋不敬”的本質并沒有改變。同理,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過程中,文化的相(表現形式)可以與時俱進,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通過電影、電視劇、紀錄片、小視頻等創新文化的載體,豐富文化的表達方式,但文化以“道”為體,以“化人”為用的宗旨并未改變。

  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要抓住文化“文以載道”“文以化人”的本質,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掌握文化傳承與發展中“變”與“不變”的辯證法,從而真正做到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守正創新,秉持開放包容,在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基礎上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研究闡釋黨的二十大精神”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底蘊及思想理論研究》首席專家】

《群書治要》學習網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備18013041號-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維網訊 Telephone: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