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網(wǎng)站首頁 網(wǎng)站收藏 【本網(wǎng)站內(nèi)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fā),轉發(fā)請注明出處。】
文章
從“六合同風”到“四海一家”的道德教化思想研究
2020-09-01黑河學院學報

作者:程麗君

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幾千年來雖然歷經(jīng)朝代更替,但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總是能在衰落之后再不斷復興,即使出現(xiàn)過短暫的斷裂依然能夠重新接續(xù)。著名漢學家馬丁·雅克認為“文化是理解中國關鍵”。在歷史上中國就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各個民族共同守護著祖國的錦繡河山、廣袤疆域,共同創(chuàng)造了悠久的中國歷史、燦爛的中華文化。雖然各個民族的民族文化、社會習俗、宗教信仰不同,但經(jīng)過歷史上長期統(tǒng)一的教化,各個民族都把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作為最基本的價值觀,都秉持著仁愛和平的理念。這種基本價值觀和道德觀的統(tǒng)一使不同民族之間形成患難相助、榮辱與共、多元一體的格局。中華民族和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關系,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里不同成員的關系。中華民族有著積淀了幾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國人民的血液之中。這使得中華民族有著驚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能夠整合具有不同信仰和階層的人,使其融合為一體。所以,在中國歷史上才能出現(xiàn)“六合同風,四海一家”的盛況。實現(xiàn)這樣的局面,離不開歷代統(tǒng)治者推行的教化思想,從“六合同風”到“四海一家”,其中蘊含著豐富的道德教化思想,這對當今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六合同風”中的道德教化思想

“六合同風”出自《漢書·王吉傳》“春秋所以大一統(tǒng)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這是西漢賢臣王吉在上疏漢宣帝時所言,認為《春秋》之所以尊崇周天子君臨天下的統(tǒng)一局面,是因為周朝實現(xiàn)了“六合同風”,全國上下政令貫通劃一。那么,如何理解“六合同風”,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天下各處的人民都擁有共同的價值觀,都能懂得并踐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共通的風化遍及中華大地,全國各族人民融合在一起。在歷史上,實現(xiàn)“六合同風”與為政者施行仁政緊密相關,所謂“仁政”就是先讓百姓衣食無憂,然后對百姓進行教化,通過推行教化,使百姓形成共同的價值觀,提高其綜合素質,進而實現(xiàn)善治。《管子·治國》中講“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治理國家必須先讓百姓吃飽穿暖,然后對百姓進行教化,才是行之有效的。正所謂“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1]。在這之后,孔子認為,應遵循一定的順序推行教化,“既陳道德以先服之。而猶不可,則尚賢以勸之。又不可,則廢不能以憚之。若是,百姓正矣。其有邪民不從化者,然后待之以刑,則民咸知罪矣。是以威厲而不誡,刑措而不用也。”[2]

(一)以身作則,任人唯賢

首先,孔子認為,為政者要先提倡道德,以身作則,以德示人使人民信服。《傅子》上說:“上好德則下修行”[3],如果在上位者是一個思想言行端正的人,那么屬下就會紛紛修養(yǎng)自己的品行,自然而然地向他學習,進而天底下的人也都會品行端正了。據(jù)《群書治要·漢書》記載,漢文帝素以勤儉聞名于天下,平日里穿著粗布衣裳,曾穿著草鞋上朝,在位期間,從未大興土木,就連曾經(jīng)想修建一座露臺,得知需要花費“百金”后,果斷打消了這個念頭。事實上,“百金”對于皇家來說,根本就不算什么。漢文帝自身的勤儉節(jié)約,為天下人樹立了榜樣,四海之內(nèi)都形成了良好的風氣。《漢書·文帝紀贊》說:“(文帝)專務德化民,是以海內(nèi)殷富,興于禮義,斷獄數(shù)百,幾致刑措。”漢文帝施行仁政,對百姓施行教化,使得天下太平,國家富裕,民風淳樸。漢景帝即位后,繼續(xù)施行仁政,開創(chuàng)了歷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禮記·樂記》上講,“君好之,則臣為之;上行之,則民從之。《詩》云,誘民孔易,此之謂也。” 

要確保上行下效,還要求為政者能夠善于任用賢人,確保為官者也能以身作則。《群書治要·后漢書》中講,“務進仁賢,以任時政,不過數(shù)人,則風俗自化矣”。這是在告誡君主一定要任用賢德的人來處理朝政。真正賢德的人在位,雖然不過數(shù)人,但社會風俗卻能自然得到轉化,由惡變善。因為通過賢德之人的言傳身教,能使百姓培養(yǎng)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美德,樹立起是非善惡的正確觀念,進而達到揚善抑惡的效果,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為政者的最高境界就是“無為而治”,究其根本在于其自身德行高尚,能夠任用賢德之人。在上位者能夠用厚德令民眾心悅誠服,當其倡導大家向善時,就能一呼百應;當其頒布政令時,民眾會心甘情愿地追隨,這就是《淮南子》中所講的“上唱而民和,上動而下隨,四海之內(nèi),一心同歸。”[4]四海之內(nèi),百姓的心就能同歸于一,就如同風吹草木,草木沒有不隨風而倒的。自然就能達到“六合同風”。

其次,孔子認為,除了上位者自己以身作則,還要通過表彰德行高尚的人,來勸導百姓修養(yǎng)自身的道德品行,這一傳統(tǒng)也一直延續(xù)至今。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親切會見全國道德模范。為充分展示思想道德建設的豐碩成果,凝聚全社會向上向善的強大力量,2019年3月起,全國開展了第七屆全國道德模范評選表彰活動,授予張富清等58位同志第七屆全國道德模范榮譽稱號。近年來,各地區(qū)各部門,廣泛開展道德模范宣傳學習活動,涌現(xiàn)出一大批先進典型,在全社會形成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德行天下的濃厚氛圍。

最后,孔子認為,如果還有一些人施行犯罪,就要對這些人施以刑罰懲戒,以此來震懾百姓。這樣一來,百姓就能因為受到教化,明白道德,而懂得禮義廉恥,羞于犯罪。那么也就不必使用嚴苛的政令、刑罰,就能達到教化百姓的目的。全國上下統(tǒng)一的民風自然就形成,國家治理就能行之有效。

(二)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實現(xiàn)“六合同風”離不開德才兼?zhèn)渲说穆氏仁痉叮囵B(yǎng)德才兼?zhèn)涞娜藲w根到底還是要依靠教育。《大學》開篇講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恢復人本有的善良本性,并通過對百姓的仁愛、教化,使天下人都能夠復歸善良本性。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國一直推崇的就是圣賢政治,即以倫理道德教育作為基礎,以此成就了一代代明君,開創(chuàng)了“六合同風”的盛世。學校教育是教育的主體,中國古代設立太學作為國立的最高學府,設立庠序作為地方學校,講授經(jīng)典,在全國推行教育,使百姓受到教化。從西漢漢武帝“罷黜百家,表章《六經(jīng)》”開始,儒家成為正統(tǒng)思想,漢武帝建立太學,作為官方的大學,推行教育,講授《六經(jīng)》為其后來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的盛世奠定了基礎。我國古代教育自秦漢奠基以來,歷經(jīng)魏晉南北朝,至唐代已走向全面繁榮。教育的發(fā)達和唐代的文學、藝術交相輝映,共同構成唐朝盛世景象。古代學校教育中,人們所學的經(jīng)典承載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推行道德教育,培養(yǎng)人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懂得是非善惡,這為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古代的道德教育往往從培養(yǎng)人的孝悌之心開始,讓每個人都能夠懂得感念父母的恩德,培養(yǎng)起知恩、報恩的品德,進而能夠感恩老師的教導,對老師心懷恭敬,自然能用功學習,獲得知識,主動修養(yǎng)自身。中國古代的教育是以家庭教育作為開端,家國同構的特點決定了家庭穩(wěn)定對社會穩(wěn)定的基礎作用。中國歷來重視家庭教育,許多的家規(guī)、家訓傳承千年,在形成良好的家風、教育子女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顏氏家訓》《朱子治家格言》《弟子規(guī)》等成為中國傳統(tǒng)家規(guī)、家訓的名篇,代代相傳,作為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范本,為形成良好的家風、民風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好的家風能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5]。父母對自己父母長輩做到孝敬有加,夫妻之間能相敬如賓,相互關愛,整個家庭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圍,有利于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優(yōu)良的品格。不和諧的家庭氛圍,家庭成員之間矛盾不斷,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使孩子性格扭曲。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6]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春節(jié)團拜會講話中引用的話。這句話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有國才有家,國是家的保障和后盾,而家是國家的根本和基礎。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diào)家風,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做出表率。“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們身體的住所,也是人們心靈的歸宿。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7]良好的家風對整個家庭和社會文明、和諧的氛圍形成和發(fā)展有著強大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重慶代表團審議時強調(diào),要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廉潔修身,廉潔齊家,防止“枕邊風”成為貪腐的導火索,防止子女打著自己的旗號非法牟利,防止身邊人把自己“拉下水”。 社會風氣是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影響因素,而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黨員干部要以身作則,用良好家風影響身邊的人,帶動社風、民風全面向好,實現(xiàn)社會和諧穩(wěn)定。

(三)成風化人,凝心聚力

實現(xiàn)“六合同風”,為政者要致力于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氛圍。《孝經(jīng)》上說:“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穩(wěn)君長,治理人民,使上下各守本分,沒有什么比禮教更好的了。改善社會風氣習俗,沒有什么比德音雅樂更好的了。中國古人非常看重禮樂在治理人民、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中的作用,滲透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形成良好的民風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禮記·樂記》上講,“是故先王之制禮樂,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中國古代先王制禮作樂,不是為滿足人們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為培養(yǎng)人們正確的是非善惡觀,在社會中形成良好的風氣。

如何理解古人所說的“禮”?《孝經(jīng)》上講,“禮者,敬而已矣。”禮的核心是“敬”。《孔子家語》中記載,魯哀公向孔子請教:“大禮何如?”“子之言禮,何其尊也?”孔子說:“丘聞之,民之所以生者,禮為大。非禮則無以節(jié)事天地之深焉,非禮則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焉,非禮則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婚姻、親族疏數(shù)之交焉。”[2]所以《禮記》上講,“司徒修六禮以節(jié)民性。”中國古代司徒負責人們修習六禮,這里的六禮指的就是冠禮、婚禮、喪禮、祭禮、鄉(xiāng)飲酒和鄉(xiāng)射禮、相見禮。通過禮在人們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規(guī)定,來節(jié)制民性,體現(xiàn)恭敬,以外部規(guī)約的形式幫助人們建構適宜的倫理道德關系,通過這種方式來防范和制止社會上惡行的發(fā)生。夫婦相處要遵從婚姻之禮,才是夫妻的相處之道,違背了婚姻之禮,則淫亂邪惡之事就會多起來;沒有喪禮、祭禮,對祖宗的恩德就容易遺忘,冷漠、淡薄的社會風氣就會四起;沒有鄉(xiāng)飲酒禮,就會亂了長幼之序,目無尊長、以下犯上者就會越來越多,社會上爭斗的刑事案件也會越來越多。禮就是通過規(guī)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事情,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

如何理解古人所說的“樂”?《禮記·樂記》講,“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音樂其實是和政事相通的。古時候,有智慧和德行的人只要聽聽當?shù)氐牧餍兄畼肪湍芘袛啻说氐娘L氣、政事。反過來,如果社會上的靡靡之音,躁動之樂盛行,久而久之,就容易動搖民眾的耳目心性,使人們不知不覺陷入恣情縱欲之中。要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就要譜寫、宣揚好的音樂,用德音雅樂培養(yǎng)出人們靜穆淡遠的儒雅性情,變化人們的氣質,凈化人們的靈魂。

   除了禮樂文化,人們?nèi)粘I钪幸姷降撵籼谩⒖讖R、城隍廟等建筑,繪畫、書法、戲曲、說書等藝術形式,都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承載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教化功能,發(fā)揮著凈化社會風氣、抑惡揚善的作用,以利于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氛圍。中國古代,每個大家族都有自己的祠堂,祠堂主要是用來供奉和祭祀先祖,祠堂的存在提醒著人們要時刻感念祖宗恩德,進而培養(yǎng)起人們的孝悌之心。因為一個人如果能常常感念祖先的恩德,對眼前的父母怎會不孝敬?作為孝子,即使是出于對父母的愛,也會好好愛護自己的手足兄弟,不讓父母憂慮、傷心,自然培養(yǎng)起友悌之心。孔廟是紀念孔子的祠廟建筑,在中國各地都有。孔廟時刻提醒人們要尊師重道,無論有多大成就,都要記得老師的恩德,不能忘本。城隍廟是古代中國宗教文化中崇祀天地神明的地方。中國有逛廟會的習俗,廟里供奉著閻羅王,擁有掌管萬物生死的至高權力,民間流行一句俗語,叫做“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逛廟會的過程中,能夠培養(yǎng)起人們敬畏生死、敬畏因果之心,因為害怕死后受到懲罰、得到報應,而不敢去做壞事、惡事。此外,繪畫、書法、戲曲、說書等藝術形式,用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傳遞積極向上的道德觀、價值觀,使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在藝術享受中就受到教化。這些都為在潛移默化中實現(xiàn)“六合同風”創(chuàng)造了條件。

對文化文藝事業(yè),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非常重視。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xié)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并參加聯(lián)組會,會上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認為文藝創(chuàng)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時代為基礎,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內(nèi)涵、藝術價值。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肩負著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溫潤心靈的重要職責,承擔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要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樹立高遠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國情懷,努力做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有貢獻的藝術家和學問家。要堅守高尚職業(yè)道德,多下苦功、多練真功,做到勤業(yè)精業(yè)。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尊自重、自珍自愛,講品位、講格調(diào)、講責任。

二、“四海一家”中的道德教化思想

“四海一家”出自《荀子·議兵》“四海之內(nèi)若一家,通達之屬莫不從服。”歷代成就大業(yè)的帝王在實現(xiàn)中央集權的統(tǒng)治后,往往通過在全國推行統(tǒng)一的教化使百姓懂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最基本的價值觀,培養(yǎng)起每個人的孝悌之心、仁愛之心。當整個社會都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達至“六合同風”,四海之內(nèi)自然就能夠像一個大家庭。

(一)培養(yǎng)人民的孝悌之心

之所以要首先培養(yǎng)起一個人的孝悌之心,是因為一個擁有孝悌之心的人,往往在家里能做到孝順父母,愛護自己的兄弟姐妹,到外面能通過推己及人,進而愛護他人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就能做到《論語》上講的“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同時,一個人在家里能夠孝敬父母,在外面就能夠做到尊敬長輩、上司。即使長輩、上司有哪里做的不周全的地方,也能做到《三字經(jīng)》上所說的“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即和顏悅色,聲音輕柔,委婉勸諫,而不是惡意頂撞,目無尊長。中國傳統(tǒng)文化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做父母的要慈愛自己的孩子,做上司的要體諒自己的下屬,做君主的要做到體恤百姓,愛民如子,如此這般,兒女怎會不尊敬、孝順自己的父母,百姓怎么會不愿意服從一國的君主呢?通過教化把每個人的孝悌之心、仁愛之心培養(yǎng)起來,自然能夠使得全國上下其樂融融,君主愛民如子,百姓因敬仰、愛戴君主,自然樂意服從,四海自是一家。這就是孟子所說的“人人親其親,子其子,而天下平。”[6]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取得了新的歷史性成就。這些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十幾次到民族地區(qū)調(diào)研,在雪域高原、天山南北,在祖國北疆、西南邊陲,親眼看到了民族地區(qū)面貌日新月異、少數(shù)民族群眾生活蒸蒸日上。全國各族人民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友愛互助。

(二)培養(yǎng)人民的仁愛之心

實現(xiàn)“四海一家”還要培養(yǎng)仁愛之心,以道治天下。孔子認為,所謂仁就是愛人之心,在踐行個人與他人之間的關系時,用“愛”的方式達到彼此之間的和諧,所以,培養(yǎng)每個人的仁愛之心至關重要。對中國古人來說,人與人之間是一種互愛、互助的關系。因為中國文化以天人一體觀為基礎,是遵從道的文化。五倫關系正體現(xiàn)了天人一體的觀念。能把五倫關系處理好,就能處理好家庭關系,從而,使天下得以安定。《尚書》上說:“立愛惟親,立敬惟長;始于家邦,終于四海。”確立愛人之心要從親人開始,確立恭敬之心要從長輩開始。也就是說仁愛之心應從對親人的感情為開端來培養(yǎng),最終達至愛天下人。現(xiàn)代社會人與人之間陷入人情冷漠,彼此之間因為不懂禮、不講禮,常有摩擦,世界上一些地區(qū)國家之間沖突不斷。《孝經(jīng)》上講:“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把對父母的孝推而廣之,就必然是一個對君盡忠之臣,在家里能夠友愛兄弟,出門對待長輩就能夠懂得恭敬順從。能操持好家里,就能懂得如何當官把地方百姓治理好。

(三)為政者要推行“王道”

孟子繼承并發(fā)展孔子關于仁的思想,明確提出仁政的主張。強調(diào)為政者要有仁愛之心,在處理國與國的外交事務時,也要以仁義之道作為核心原則,以道治天下。以天下觀念超越國家觀念,用仁義道德作為基本的價值思維來處理國家間的外交事務。“仁者無敵”是孟子的政治理想,意思是說一個擁有仁愛之心的人,以仁義之道治天下,必然能得到天下人的擁戴而處于無往不勝的地位。“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是“仁者無敵”的最高境界。把國家間的關系視作家庭間的關系,國與國之間情同手足,所以,儒家提倡的是“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兄弟有難,自然要施以援手,因為國與國之間是休戚與共的關系。

中國一直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實際上就是希望在當前世界紛繁復雜的國際關系中,通過不同國家之間共同的利益、責任和挑戰(zhàn),把所有國家都聯(lián)系起來,進而把不同民族、政體、文化、信仰的國家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構成一個休戚相關、榮辱與共,互惠互利、共建共享,和而不同、兼收并蓄,開放創(chuàng)新、包容互惠的共同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各國之間最大的共同利益,在全球化發(fā)展的今天,各個國家之間的利益息息相關,彼此之間休戚與共。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人把自身發(fā)展和全人類發(fā)展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重要表現(xiàn),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天下情懷和大國擔當。中國提出“一帶一路”的發(fā)展戰(zhàn)略,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良傳承,希望助推中華民族與各國人民共同實現(xiàn)美好的夢想。中國在多變世界舞臺中不斷詮釋中國的理想與信念、使命與擔當,不斷詮釋中國與各國良性互動、互利共贏的美好愿景,這是中國“四海一家”文化精髓在當代的重要詮釋,推動中華文明在世界閃爍智慧的光芒。

三、結論

傳統(tǒng)中國是文化國家的典型代表,在很大程度上是作為一個文化體而存在的。從“六合同風”到“四海一家”的道德教化思想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為核心內(nèi)容的儒釋道文化,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和內(nèi)核,至今仍是深刻影響中國人行為方式和文化心理的基本文化形態(tài)。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曾對中國給予高度評價,認為能夠真正解決21世紀社會問題的,唯有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日本著名漢學家溝口雄三提出“以中國為方法,以世界為目的”。相信中國在長期歷史發(fā)展中所形成的文化能夠為當今世界化解沖突、促進和平提供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參考文獻:

[1] 魏徵.群書治要·卷三十二·管子[M].北京:團結出版社,2018:1814.

[2] 魏徵.群書治要·卷十·孔子家語[M].北京:團結出版社,2018:622,632.

[3] 魏徵.群書治要·卷四十九·傅子[M].北京:團結出版社,2018:2822.

[4] 魏徵.群書治要·卷四十一·淮南子[M].北京:團結出版社,2018:2408.

[5] 魏徵.群書治要·卷一·周易[M].北京:團結出版社,2018:08.

[6] 孟軻.孟子·離婁章句上[M].北京:團結出版社,2017:130,135.

[7] 中共中央宣傳部. 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82.

《群書治要》學習網(wǎng)

網(wǎng)址:www.zsmeizhi.com 備案號:京ICP備18013041號-1

網(wǎng)站建設多維網(wǎng)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