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span>
文章
靠什么走向善治
2017-02-14中國石化報 2015年10月13日

       程冠軍先生的新著《走向善治的中國》給予我們很多啟示。該書有一個章節專門談了善治的起源,作者明確指出,善治不僅僅是西方語境,還是中華文化的優秀因子。因為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中都有善治。


       中國如何走向善治?我想從三個方面來回答:走向善治的中國必須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善治的中國必須重新認識宗教的積極作用;走向善治的中國必須重視新興媒體在傳播善治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上世紀末,英國著名哲學家湯恩比在總結各個國家文明發展史的基礎上,從文化學的角度提出了這樣一個論點:能夠真正解決21世紀社會問題,唯有中國的傳統文化。1988年有一批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開會,面對當時世界的恐怖主義、環境危機、道德危機,提出了一個共同的呼吁,他們說: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00年前汲取孔夫子的智慧。當我們中國人對自己的文化沒有信心,要去西方尋找善治文化基礎的時候,很多西方人卻要向中國人學習治理的經驗和智慧。


       最高明的治理究竟在哪里?其實這個問題并不難回答,一個企業要去學企業管理,在一個有20年歷史的企業和一個有200年歷史的企業之間,您會選擇向誰學治理、學管理?我想任何一個有遠見的企業家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向一個200年的老字號學治理。但是,中國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過度批判使我們一度忽視了甚至是喪失了對自己文化的自信心。


       《史記》談到三種不同的治理境界。鄭國的子產做鄭國的宰相,他把法律、監督機制設計得非常合理嚴密,最后他達到的是“不能欺”的境界,因為老百姓不能夠欺騙他。西門豹治鄴縣的時候,他把法律設計得十分嚴苛,老百姓一觸犯法律就給以嚴懲,結果老百姓被嚇得戰戰兢兢,沒有人敢欺騙他,他達到的是“不敢欺”的境界。但是,孔老夫子的弟子宓子賤在治理單父的時候,把孔子仁愛忠恕的理念運用到管理之中,最后達到的是“不忍欺”的境界,那就是老百姓不忍心欺騙他們的長官。


       宓子賤有個同學非常想知道他治理單父到底有多好,于是就到單父去微服私訪。他趁著夜色來到了單父,結果看到一個人在夜色下捕魚,但是奇怪的是他捕上了很多魚看了看,又把這些魚放到河里去了。他很奇怪,就上去問,我看您捕魚,但是為什么捕了很多魚又把它放到河里了呢。這個人說,我們的長官宓子賤告訴我們不要去捕撈那些還在生長中的小魚,而剛才捕撈上來的恰恰是還在生長中的小魚,所以我才把它放回去了。


       這位同學看了之后非常感嘆,回來向孔子稟告,說宓子賤治理單父能夠做到即使是在沒有人監管的情況下,在夜色下捕魚也能夠做到像嚴刑峻法就在身邊,不知道他是靠什么達到這種治理境界的??桌戏蜃诱f,子賤曾經跟我說過,一個人用至誠的心來處理身邊的人和事,其影響自然波及遠方,雖然這個捕魚的人可能并不認識他們的長官子賤,但是子賤那種愛民如子、視民如傷的心能夠為百姓所體會,所以他制定的每一個政策、制度老百姓都愿意配合。


       最佳治理的境界、治理的方法就是不忍欺,這要求正己化人,治人先治己?!洞髮W》上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要治的不是別人,而是領導者自己。中國傳統文化有五千年的歷史、五千年的方法、五千年的經驗、五千年的效果,我們必須對它有信心。


     


       宗教這個詞在中國古代的含義,“宗”有三個含義,即主要的、重要的、尊崇的,“教”也有三個含義,即教育、教學、教化,所以“宗教”兩個字合起來的意思就是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學、尊崇的教化。


       走向善治的中國必須吸收宗教中的善文化,必須重新認識宗教對實現善治的積極意義。在歷史上,中國文化講和而不同,就像一個大花園有五彩繽紛的花朵,它們共同配合在一起讓人感到美不勝收、五顏六色。如果只要一個花,一個顏色,一個聲音,這叫“同”,那就顯得非常單調了。當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傳入中國時,中國的皇帝打開這些經典一看,這些經典的內容都是仁慈博愛,和中國的儒家、道家文化完全相符合。


       前不久我們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的主題就是“通過教育實現和平”,我們發現,澳大利亞的圖文巴把多元傳統文化、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團結在一起,共同為構建和諧圖文巴而努力。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宗教是可以團結的,宗教必須回歸教育,互相學習。所以在會議上有人建議,只要我們把各大宗教基本的倫理道德教育的段落摘要出來,編成360句,會發現各大宗教的核心要義是一致的。真理都是相通的,正所謂“英雄所見略同”。


       三


      《大學》中有一句話,“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在當今,媒體傳播者的聲音也在影響國家和社會。現在我們家家戶戶都有電視、網絡、微信、微博,媒體傳播什么,社會大眾就在接受什么。


       教育并不是我們今天上了一堂課,學習傳統文化、學習善治文化,我們就是在接受道德教育,其實我們每一天所接觸的電視、網絡、微博、微信都是在進行無形的教育。所以中國古人無論是詩、詞、歌、舞等等,它的內容都秉持了孔老夫子的一個理念,即“思無邪”,不要引起人們的邪思邪念。


       現在家家戶戶都有電視,那就等于把一位老師請到了家里,電視在向社會大眾傳播什么,家里的孩子就是受到怎樣的教育、受到怎樣的影響。所以孔老夫子走到一個地方,先沒有問這個地方的政事辦得如何,先聽一聽這個地方流行什么音樂他就知道這個地方的民風怎么樣了,所以說 “移風易俗,莫善于樂”。


       在明朝,有一位袁了凡先生晚年時給他的兒子寫了四篇家訓,簡稱《了凡四訓》,其中提到這樣一句話“世之享盛名而實不符者,多有奇禍”,意思是說,我們在世間享有很盛大的名聲, 但是名不副實、德不配位的人多有意想不到的災禍。看看今天社會上哪些人名聲最大呢,如果我們去問這些年輕人、學生,我們今年評了十大感動中國的人物、十大道德模范,他們叫什么名字, 有什么事跡我們可以學習,有沒有人知道?肯定是一問三不知。我們再問《甄嬛傳》的主角是誰, 甚至她的星座是什么,很多人都對答如流。這告訴我們什么?告訴我們社會教育出了嚴重的問題!我們希望人人向善,走向善治的中國,社會新聞媒體工作者應當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和使命。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zsmeizhi.com 備案號:京ICP備18013041號-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