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學泰斗樓宇烈先生擔任總顧問、華夏文化促進會主辦、善品堂國學院發起主辦、《中國企業家》雜志社執行的“9·28全球華人國學盛典”,于2024年9月27日-29日在北京雁棲湖國際會展中心(APEC峰會會場所在地)隆重召開。
“9·28全球華人國學盛典”,5000位國學愛好者共聚雁棲湖,創下了全網觀看超2億人次,觀看人數超6000萬,文字傳播超2000萬的業內之最!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群書治要》傳承工作委員會主任劉余莉女士在盛典上發表主題演講《〈群書治要〉中的家教智慧》。
尊敬的諸位領導、諸位來賓、諸位長輩,來自全國各地的兄弟姐妹們,大家下午好!
今天非常高興和大家一起來學習傳統文化與家風建設。因為我們最近一直在弘揚《群書治要》,《群書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時候派魏徵、褚亮、蕭德言、虞世南等大臣,把唐朝以前經、史、子之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髓都概括出來,這一部書奠定了唐朝“貞觀之治”的思想理論基礎,所以我們從中汲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智慧也最為簡單易行。
我們知道現在社會都出現很多“富二代”“官二代”的問題,家庭教育也成為很多人特別頭疼的一個問題,這是什么原因呢?在《群書治要》中有一篇叫《文子》,《文子》中說了這樣一句話:“生而貴者驕,生而富者奢。故富貴不以明道自鑒,而能無為非者寡矣。”這句話告訴我們,出生在高貴的、有地位的家庭的人容易驕傲,出生在富裕家庭的人容易奢侈。所以出身富貴又不以明道自鑒,不學習道,不讀經典作為自己的鏡子來照一下自己的行為,而不為非作歹的人是很少很少的。
所以,“富二代”為什么出現,“官二代”為什么嚴重?很簡單,就是失教的原因。我們說到教育,教育的真諦是什么?古人告訴我們“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的目的有兩個,第一就是使人的善良不斷地增長,第二就是使人的過失得以挽救。所以做人的教育,品德的教育是教育的基礎與核心。
我們看“育”是什么意思?《說文解字》解釋:“養子使作善也。”如果只是把兒子養大,那不叫育,他必須順著善良的方向去成長,這才叫育。所以《弟子規》上說:“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這句話看似簡單,告訴我們教育兒女正確的次第是,首先從《弟子規》培養起孩子對父母、老師恭敬有禮的態度和感恩之心,然后才學習知識和技能,否則學得越多就越傲慢,學得越多越不把父母、老師放在眼里。比如,有一個孩子英語學得很好,母親很高興帶著他去見姥姥,見面就開始夸:“我這個孩子很聰明,記憶力很好,不信你考考他。”于是姥姥就問:“書本怎么說呀?”他說:“book”。“書桌怎么說呀?”“desk”。問了很多都對答如流,確實學得不錯。結果這個孩子就反問姥姥,說:“姥姥,傘怎么說呀?”他的姥姥從來沒有學過英語,自然回答不出來,結果這個孩子當著很多人的面,怎么樣諷刺他的姥姥呢?他說:“姥姥你可真是個白癡啊。”
諸位朋友,現在孩子對父母、長輩沒有禮貌的現象已經見怪不怪了,這是什么原因?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去教導孩子。所以,中國古人特別重視教育,家教、家風有很多名言警句。比如,“勤儉治家之本,和順齊家之本,謹慎保家之本,詩書起家之本,忠孝傳家之本”。
第一,勤儉治家之本。“成由勤儉破由奢”,這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句話。曾國藩家書中說,看一家的子弟有沒有發展前途怎么看呢?他說看三件事就好了,第一件事是早晨幾點鐘起床,第二件事是不是自己的家事自己做,第三件事是不是讀圣賢書。這幾件事看起來微不足道,但是曾國藩卻認為可以看出一家的子弟是驕奢淫逸還是鋪張浪費,所以他告訴我們“家敗離不開一個奢字,人敗離不開一個逸字,討人厭離不開一個驕字”。
一個家庭、企業、單位、政黨的破敗是什么原因?都是因為這里的每一個人過上過分奢侈浪費以至于入不敷出的生活,所以你們家再有錢也抵不上一個敗家子給你破敗,因為他吃好的、穿好的還有很多不良嗜好,賭博好色,所以萬貫家資也會被一個敗家子給敗散掉。所以,中國人有一句話說“至要莫如教子”,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把你的孩子教好。
一個人由盛轉衰,以前都在走上坡路,突然轉折開始走下坡路了,這個轉折點何在?什么時候你認為自己的奮斗已經差不多,可該享受一下人生了,什么時候你的轉折點就出現了。而一個人討人厭,討人不喜歡就是因為過分驕慢,自以為是,不把別人放在眼里。我們學習《論語》,有一句話大家都耳熟能詳,那就是“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諸位朋友,我們來參加國學盛典,有沒有感受到四海之內皆兄弟?有感受到,那說明我們的傳統文化學得不錯,但是很多人不僅沒有感受到四海之內皆兄弟,反而走到哪里和人相處不到一個星期、一個月,不是自己不喜歡別人,就是別人不喜歡自己,那這是什么原因?是孔老夫子說錯了嗎?實際上孔子所說的話都非常有道理,“四海之內皆兄弟”是一個結果,原因在哪里?在前面的兩句話,“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一個君子人對每一個人都很恭敬,彬彬有禮,到哪里都處處想到對方的需要,能夠為對方著想,他走到哪里,哪里才是自己的兄弟姐妹。那我們看現在的孩子在家都是小公主、小皇帝,所有的人都要考慮他的需要,看到他的感受。當諸多的小公主、小皇帝走到一起的時候,不出現矛盾、紛爭、斗爭那就不正常了。
所以“不學禮,無以立”,而最簡單、最起碼的禮是什么?就是《弟子規》,1080個字,360句話,113件事,如果我們把這113件事落實在生活中,你就能夠感受到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感受。那么曾國藩,當然中國古人也都說“由儉入奢易于下水,由奢返儉難于登天”。在他的家書中特別強調:“京師子弟之壞,無有不由于驕奢二字者。爾與諸弟其戒之,至囑至囑。”大家來到北京,參加國學盛典是來學什么?是來學京都的文化,“禮義之邦”“華夏之族”,是因為它以它的文化而著稱于世。但是京師的這些貴族子弟都變壞了,沒有不是因為“驕”“奢”兩個字的,所以他說:“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就是與貧寒的讀書人相同,他才有可能成為社會的棟梁。“凡人皆有望子孫為大官,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之君子”,你看很多高官從學生開始到了工作畢業的崗位,一步一步做到了省部級的官員,但是因為不明理、不讀經典,結果怎么樣?突然鋃鐺入獄。所以他不愿子孫為大官,但愿他們成為讀書明理的君子,因為讀書明理,理得才心安。
司馬光先生也給我們說過這樣一句話:“遺金于子孫,子孫未必能守”,我們自己掙了很多錢不舍得花,想留給子孫后代,但是古人告訴我們,你的兒孫有德行、有能力,他會用自己的德能創造財富,你把錢留給他有什么必要?如果你的兒孫又沒有德行,又沒有能力,你把錢留給他,他也會去做一些惡事。所以無論兒孫有沒有德能,有沒有財富,有沒有能力,把錢留給他,對他都是百害而無一利。
“遺書于子孫,子孫未必能讀”,就像我們讀圣賢書的人覺得圣賢傳統文化字字珠璣,學一句有一句的用處,但是現在的孩子未必有這個福去讀圣賢書,那怎么辦呢?還不是沒有辦法。“不如積陰德于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就是我們自己身體力行去做善事,你的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你的兒孫,是這種德行庇蔭子孫千秋萬世。
所以,我們今天來了很多企業家,都希望在這里能夠學到企業家成功的經驗,凡是企業家成功,離不開經典中的一句話,那就是“德者,本也;財者,末也”。我們看到的都是一個人成功的、財富的枝葉花果,很茂盛,但是我們要溯本追源,它的根在哪里?根都是因為一個人有深厚的德行,所以你希望錢越來越多,古人告訴我們怎么辦?拿錢去幫助別人,救濟窮苦,你的財富就會越來越多,這是財富的真因。
中國人還有一句話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也就是說你的德行和你的位子、你的財富、你的名聲不相匹配,結果怎么樣?那就是德不配位。就像這個桌子,它可以承重1000公斤,但是我們非要放2000公斤的重擔,這個桌子就被壓垮了。所以我們的財富越多、名聲越大、地位越高,意味著我們的責任也就越重,我們要用自己好的名聲,高的地位,多的財富去做有利于社會大眾的事情,這樣才會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第二,和順齊家之本。家和萬事興。中國古人看問題都看根本,比如說,一家兄弟姐妹起了爭訟,就能夠判斷出這一家的家道要衰落了,因為“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兇”。中國人有句話說“量大福大”,你的心量很大,你的福就很大。結果我們的心量狹窄到連自己的同胞兄弟都不能夠寬容。他的心量狹窄到了一定的程度,所以我們從這里就可以判斷出,他的家道是衰落的。
《弟子規》中把兄弟之間的情誼也看得非常重,“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怎么處理好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弟子規》上有兩句話:“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我們把財物看得輕一點,把兄弟姐妹的情誼看得重一點,怨怎么可能產生。如果我們在說話交流的時候少說一句,忍讓一下,忿忿不平的心自然就泯滅了。你說《弟子規》有沒有用?這兩句話你做到了,兄弟姐妹之間的情誼就更加深。所以古人把兄弟之間的情誼看得很重,寫了很多的偈子讓我們感受到兄弟之間的深情厚誼。當然,夫妻之間也要一條心,黃土才能夠變成金。家和萬事興,夫唱婦隨才能夠家道興盛。
第三,謹慎保家之本。我們知道楊家的堂號叫“四知堂”,就是因為楊震不收四知財。他的學生王密趁著夜色送給他十斤黃金表示感謝,他說這個財富有天知、有地知、有你知、有我知,這叫“四知財”,所以他拒不接受。就是因為他這樣謹慎的態度,所以使楊家的家道代代承傳,他的兒子、孫子、曾孫都坐到了三公的位置,史上稱他們家“四世三公”。
所以,我們要謹慎才能夠保家。那我們看現在很多的高官落馬什么原因?大家都在議論紛紛,沒有讀過經典的人會怎么說呢?說他不夠幸運站錯隊了。但是我們看《尚書》是怎么說的,一個人對內興起迷戀女色之風,“荒”就是太過分,荒淫無度,迷戀女色太過分;對外喜歡打獵游戲,沒有節制;沉溺于飲酒,還喜歡靡靡之音;住的房屋又高又大,墻上雕飾著花紋。這六件事情有一件事做到了,就沒有不滅亡的。更何況現在很多的高官這六種事情全都做到了,那還有不滅亡的道理嗎。
從這里我們就知道為什么要學經典,只要我們把一句話落實在生活中,我們深信不疑,就可以站在圣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我們的人生就可以少走很多的彎路。
第四,詩書起家之本。“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在傳統社會大家讀的都是什么書?都是圣賢之書。圣賢之書有什么好處?曾國藩說的三件事,最后一件事就是是不是讀圣賢書,讀圣賢書可以讓我們事業越來越發達。很多人喜歡去看相,喜歡去看風水,實際上這些都是枝末。古人告訴我們“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你是一個真正有福德的人,你走在哪里一片吉祥,不用去看風水,也不用去看相,自自然然的步步高升。
我們看習總書記的家教其實也是在“成由勤儉破由奢”的這種家風、家教下培養起來的,他的父親教他們都是非常的節儉,所以習老先生在最后的日子里說:“我沒給你們留下什么財富,但是給你們留了一個好名聲”。看了這一句話就讓我們感受到,好像和楊震所說的大同小異,他說:“我給他們留下最好的財富就是他們是一位廉潔官員的后代”。我們經常給大家分享林則徐的“十無益”,告訴我們學習傳統文化要從根本學起。“存心不善,風水無益;不孝父母,奉神無益;兄弟不和,交友無益;行止不端,讀書無益;做事乖張,聰明無益;心高氣傲,博學無益;時運不濟,妄求無益;妄取人財,布施無益;不惜元氣,醫藥無益;淫惡肆欲,陰騭無益。”但是我們還有很多的過惡沒有改過,所以積累這些陰德也被漏失了。
最后,忠孝傳家之本。要使我們的家風代代承傳,就必須自己是一個孝子。所以我們怎么教?教育的教是從孝道開始,上面一個叉是父母畫的,下面一模一樣的叉是孩子畫的,告訴我們身教勝于言教。右邊是一只手,拿著一個教鞭,告訴我們要有耐心,如果你的兒子沒有教好,你從自己的身教去找原因,你看看你對父母的態度,說話的言行舉止,你就知道自己的孩子為什么教不好了。
所以中國人說“兒女不用管,全憑德行感”。上午我們看了量子糾纏,這個量子糾纏就是告訴我們,自己要修身有成,就會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自己的修身達到什么程度,所感召的朋友、生意合作伙伴,你的妻子、兒女、下屬就是什么樣的人。
所以,中國人有一句最重要的心法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任何事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沒有達到良好的效果,不要去責怪別人,去找客觀的原因,馬上反省自己德行上有什么缺失,所以你自己修身有成,你所感召的環境,境隨心轉,一切都是吉祥如意的。
謝謝大家!
(原載于“領導干部學國學”公眾號,轉載時原文有刪減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