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文章
借鑒中華德治傳統 , 加強黨的廉政建設
2011-02-18 中共杭州市委黨校

       在《說文解字》上把“教”解釋為:“上所施,下所效”,意即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途徑是上面怎么做,下面就怎么效仿。這里的“上”在家里指家長,在學校指老師,在國家就指領導。這說明,黨員領導干部的道德風尚影響著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因此儒家特別強調了“正人先正己”、“身教勝于言教”, 強調了作為國家和社會事務的管理者的領導人的道德示范作用。在這方面,孔子強調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意思是說,領導人的德行好比風,老百姓的德行好比草。風向哪邊吹,草就向哪邊倒。古人反復強調:“善為國者,御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慈弟。見之饑寒則為之哀,見之勞苦則為之悲。” (《六韜·文韜·國務》)“君不肖則國危而民亂,君賢圣則國家安而天下治。福禍在君,不在天時”。(《六韜·文韜·盈虛》)“無倫常,無貴賤之禮,喜聽讒用舉,無功者賞,無德者富,無禮義,無忠信,無圣人,無賢士,無法度,無稱衡,此國之大妖也。”(《群書治要·六韜·文韜逸文》)“吏暴虐,殘賊敗法亂行,而上下不覺,此亡國之時也。上好貨,群臣好得,而賢者逃伏,其亂至矣。”(同上)“圣哲君子,治之源也,官人守數,君子養源,故上好禮義,尚賢使能而無貪利之心,則下亦將綦辭讓,致忠信,而謹于臣子矣。故政令不繁而俗美。百姓順上守法而安樂之矣。”(《荀子·君道》)實踐證明,“上行則下效”:“上有克讓之風,下有不爭之俗”,“上清而無欲,則下正而民樸”,“上重義則義克利,上重利則利克義”,“大臣不廉,小臣必污;小臣不廉,風俗必敗。”


       如今,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一些領導干部見利忘義、以權謀私,致使整個社會出現了種種不盡如人意的腐敗現象。而與此相比,西方某些發達國家的腐敗問題似乎沒有這樣嚴重。因此,很多學者把目光投向了西方,力圖把維護公平正義為目的的政治制度搬到中國。但是因為忽視了西方政治制度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異體移植”的弊端。


       這是因為,西方以維護公平正義為核心的政治制度是在西方宗教文化的傳統中產生的。換言之,西方的政治制度維護公平正義,而仁慈博愛的道德情感是通過教會培養的。所以,事實上,西方人維護社會秩序是依靠“兩手抓”:一手抓公平正義的政治制度,一手抓仁慈博愛的道德教育。但是我們在向西方學習的時候,卻僅僅看到了其重視公平正義的政治制度建設的一面,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這種政治制度所得以建立的根:即一定程度的公民道德素質。正如孔子所的:“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誠如當代西方著名的倫理學家麥因泰爾所說:公平的制度必須得有正義美德的人才能設計出來,而即使公平的制度設計出來了,也必須有正義美德的人才能實施到位。因此,倫理學關注的重點不是公平正義的制度建設,而是要培養具有正義美德的人。


       麥因泰爾提出這一理論的背景是,在現代西方國家,由于宗教被斥為迷信,很多人不再信仰宗教,而其政治制度仍然是以維護公平正義為核心進行制度設計,這就導致了兩個結果:一是法律管轄之外的“反社會行為”比比皆是,如青少年吸毒、酗酒、賣淫、鄰里糾紛、中學生以強凌弱現象,而離婚率上升,青少年犯罪率上升、青少年犯罪年齡越來越低更成為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二是監獄以人滿為患,政府以警察短缺為憂:嚴格的法律和監督機制可以把犯罪的人抓進監獄,但是問題并沒有因此解決,犯人在監獄里學到了更加狡詐的作案方式,一旦被放回到社會,仍然會為害人群,所以西方社會出現了“法令滋張,盜賊多有”的情形,而這些問題也是僅靠公平正義的制度無法解決的。正如麥因泰爾所提出的: 如果忽視了個體美德的培養,所謂的正義制度、正義規則是“誰之正義?”


       中國古人也有類似的觀點:“故法不能獨立,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法者,治之端也;人者,治之源也。故有人(賢人君子),法雖省,足以遍矣;若無人,法雖具,足以亂矣。故明主急得其人也。得其人,則身逸而國治,功大而名美,若夫失人,則身勞而國亂,功廢而名辱。”從這個意義上說,通過道德教育培養具有美德的領導干部是社會治亂的根,而制度建設,則是社會治亂的本。《孟子· 離婁上》說:“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只有仁人應處于領導地位。不仁的人處于領導地位,就會把他的罪惡傳播給廣大的民眾。


       而德才兼備的領導者不是憑空出現的,必須靠教育才能培養出來。所以中國傳統文化不是一種宗教文化,而是一種倫理道德教育的文化,注重通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形式培養德才兼備的人作為官吏的候補,并進而從官吏的選拔、考核、監察、獎勵、培訓和管理制度上落實“進賢受上賞,蔽賢蒙顯戮”的主張,保證了德才兼備的人被選拔到領導職位上。換言之,它是在制度的設計中就兼顧了公平正義和仁慈博愛這兩個方面。所以中國歷史上的理想政治制度是圣賢政治,其結果是“賢君之治國,其政平,吏不苛,其賦斂節,其自奉薄,不以私善害公法,賞賜不加于無功,刑罰不施于無罪,害民者有罪,進賢者有賞,官無腐蠹之藏,國無流餓之民。”但是,因為我們曾過度批判了自己的傳統文化,喪失了文化自信心,還把社會腐敗現象錯誤地歸結為傳統文化,結果才使得種種社會問題無法解決。要徹底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回到古圣先賢的教誨,從覺悟人性、喚醒人心做起。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zsmeizhi.com 備案號:京ICP備18013041號-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