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文章
聽言不如觀事,觀事不如觀行
2014-02-10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在觀人選人中的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帶領新任中央常委們參觀了“復興之路”展覽后,講了一段簡短而意味深長的話,其中特別擲地有聲地提出了“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號召。如果把這句話切實落實在干部選拔工作中,就是要堅持“聽言不如觀事,觀事不如觀行”(《群書治要·傅子》)①的觀人原則和選人方法。


       《傅子》上說:“聞言未審,而以定善惡,則是非有錯,而飾辯巧言之流起矣。”如果領導者聽了他人的言論,而沒有去審慎地考查,沒有調查研究,就妄下結論,以此來確定是非善惡,就會導致錯誤的判斷,由此還會導致喜歡說不實言論的風氣越來越盛行。因此“聽言不如觀事,觀事不如觀行。聽言必審其本,觀事必校其實,觀行必考其跡。”聽人言語不如觀察人所做的事;觀察人所做的事,不如觀察人的行為。而且,聽一個人的言論,一定要清楚他講話的原因,也就是他講話的根本目的、用心何在?觀察一個人所做的事情也一定要核查它是不是符合事實、真實可信。觀察一個人的行為,也要觀察他這樣行為的原因。在選拔人才的時候,把這三者都綜合起來參照考慮,才會避免僅憑言語而選人用人的弊端。


        一、聽言,亦即觀察一個人的言語。


       《群書治要·論語》 中有很多經典的關于言語的闡述。例如:“巧言令色,鮮矣仁。”一個人花言巧語,致力于言語的好聽,而偽裝出和善的面目。這樣的人一味地去取悅別人,很少能有仁德之心。又說,“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亦即一個君子,在言語上應該遲鈍、緩慢,但是在行為上要敏捷、雷厲風行。正因為一個人巧言令色,很少有仁德之心,所以“君子不以言舉人”。不因為一個人說得很好聽,就對他委以重任。例如,在西方的民主選舉中,總統候選人在競選演說中做了很多漂亮的承諾,但是后來的事實證明,卻沒有兌現。《群書治要·論語》上也說,“有言者不必有德”。 一個人言語很好聽,但他不一定有真實的德行。因此,既要聽其言,還要觀其行。

       在《群書治要·中論》上有一段關于言語的精辟闡述:“夫利口者,心足以見小數,言足以盡巧辭,給足以應切問,難足以斷俗疑,然而好說不倦,諜諜如也。”能言善辯的人,他的心智足以洞察到細小的環節;他的言辭非常地巧妙,很注重修飾;他伶牙俐齒,足以應對急切的追問;他的反駁也足以讓世俗人斷定疑惑。但是他好說不倦,喋喋不休。“夫類族辨物之士者寡,而愚暗不達之人者多,孰知其非乎?”但在世間,能夠按類歸納推理、分辨事物的人是很少的。而愚鈍、被蒙蔽、不通達的人是多數,那么誰知道他說的不正確呢?因為他的口才很好,說得頭頭是道,結果,一般世俗之人就會非常相信他的話,但是他所說的可能是有違大道的。“此其所以無用而不見廢也,至賤而不見遺也。”這就是他之所以沒有什么用處,但是不被廢棄,很低賤卻不被遺棄的原因。“先王之法:析言破律,亂名改作,行僻而堅,言偽而辨者殺之。為其疑眾惑民,而澆亂至道也。”古圣先王有個法律,對于能言善辯、曲解法令的人、能夠混亂禮法和名分,使其失去原意的人、行為邪僻卻堅持不改、言語虛偽而能言善辯的人,要處以死刑。例如孔子當大司寇沒幾天,就誅殺了“行僻而堅、言偽而辯”的少正卯。因為少正卯的口才非常好,但是所說的都不符合道,但只是因為他口才好、能言善辯就吸引了很多人。對于這樣蠱惑人心的人,只有把他殺掉。因為他會使民眾產生疑惑,而且使治道混亂,讓人分不清是非善惡。

       《群書治要·漢書》記載:張釋之和漢文帝一起出行,文帝登上了虎圈(飼養虎的地方)。向上林苑的主管問有關禽獸簿的問題。但是他問了十多個問題,上林尉卻是左顧右盼,一個都回答不上來。而在旁邊,有一個官職低級的嗇夫, 主動代替上林尉回答這些問題。他對皇上所問的有關禽獸簿上的問題都非常熟悉。而且為了讓皇上看到他的才能,他是有問必答、滔滔不絕、喋喋不休。給人的感覺是他對禽獸簿的情況很熟悉,而且口才很好。文帝看了,果然很歡喜,也就忘記了孔老夫子的教誨,“巧言令色,鮮矣仁。”文帝說,當官吏的人不就應該這樣嗎?因此,他下詔越級提拔這個嗇夫為上林令(上林令是負責主管上林苑最高的官職,位置在上林尉之上)。張釋之看到后,趕忙上前來勸諫。他問文帝,“您覺得絳侯周勃是什么人呢?”周勃是西漢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也是西漢的功臣,他因為被封在絳縣,所以稱為絳侯。文帝說,“他當然是德高望重的長者了。”張釋之又問,“東陽侯張相如是什么樣的人呢?”張相如也是因為有戰功才被封侯,在西漢一百四十三位功臣中列居一百一十八位。文帝回答說,“他當然也是長者。”張釋之就說,“您看這絳侯、東陽侯都是德高望重的長者,但這兩個人在上書言事的時候,口里竟講不出話。您現在越級提拔這個人當上林令,那不就是想讓大家都仿效這個嗇夫喋喋不休的口辯之才嗎?秦國因為任用了那些只會舞文弄墨的刀筆之吏,這些人爭相以亟疾苛察相比試。結果徒有官文的形式,但并沒有惻隱的實德。秦始皇因為聽不到自己的過失,所以才逐漸地衰敗。到了秦二世時,天下就土崩瓦解了。現在陛下因為這個嗇夫能言善辯,就越級提拔他,我恐怕天下會隨風響應,爭相去求能言善辯,而不求實德。而且下級跟從上級,其速度就如響之應聲、影之隨行一樣地迅速。因此,皇帝的一舉一動,都不能夠不審慎、明察。”文帝聽后,也受到警醒,稱他說得好,就廢棄了要把這個嗇夫封為上林令的詔書。這個故事說明,古人評判一個人才,并不主要是看他的口才如何,說得多么漂亮。

       《群書治要·傅子》說,“上好德則下修行,上好言則下飾辯。”如果君主喜歡德行,那么下級、屬下都會紛紛地去修養自己的品行;如果上面的人喜歡言談,下邊的人都會爭相修飾自己的言辭,向能言善辯的方向發展。“修行則仁義興焉,飾辯則大偽起焉。”人人都重視修養品行,天下的仁義之風就興起來。但人人都去學著能言善辯,虛偽的風氣就會興起,這是必然的征兆。“德者難成而難見者也,言者易撰而易悅者也。”但是德行的成就是很難的,也很難被發現、被人了解的,而言語卻是很容易被撰寫的,也很容易取悅人。“先王知言之易,而悅之者眾,故不尚焉。”古圣先王都知道言語很容易,而且愛聽好話的人很多,所以并不崇尚言談。“不尊賢尚德、 舉善以教,而以一言之悅取人,則天下之棄德飾 辯以要其上者不尠矣。” 如果不尊崇賢能之人、重視道德,即通過引導人們向善來教化百姓,卻只憑說話好聽來選取人才,那么天下背棄道德,僅憑能言善辯而要求他們的君主給予其封賞的人就不會少了。因為“德難為而言易飾也”,德行很難修養,也很難成就,但把口才鍛煉得很好是一件相對很容易的事。因此,古人強調,不能因為一個人的言語能力很好,說得很好聽,就對他委以重任。正所謂“聽言不如觀事”。《群書治要·周書》上也說:“以言取人,人飾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飾言無庸,竭行有成。”


       二、聽言不如觀事,觀事就是要看他所做的具體的事情。


       《群書治要·論語》記載,孔子說“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如果所有的人都厭惡他,你也不要輕易地相信,要認真地去考察;如果所有的人都喜歡他,你也不要就因此認為他很有德行,還是要認真地去考察他。在《群書治要·論語》中,子貢向孔老夫子提了這樣一個問題。他說,“鄉人皆好之,何如?”全鄉的人都稱嘆他,認為他好、喜歡他,這個人怎么樣?能不能判斷他是一個善人呢?孔老夫子回答說“未可也”,還不一定。那子貢又問,“鄉人皆惡之,何如?”如果全鄉的人都厭惡他,那可不可以判定這個人就是個惡人呢?孔老夫子就說“未可也”,還是不能夠判定。“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不如全鄉里,善良的人都喜歡他,不善良的人都厭惡他,這樣才能夠判斷出這個人的善惡。

       《群書治要·史記》記載這樣一個歷史故事:齊威王剛即位時,九年之間,諸侯都來討伐他,致使國家得不到治理。于是,齊威王就把即墨大夫(即負責治理即墨的地方官)給召來了。對他說,自從你到即墨去之后,毀謗你的言語,每一天都能傳到我的耳朵里,但我派人去視察即墨,發現田野都得以開辟,人民都豐衣足食,官府也沒有積壓的公事,東方地區因此得以安寧,這是因為你不會討好我的左右,以求得贊譽的緣故。于是,封一萬食邑給了這位即墨大夫。接著,他又把阿地的大夫召來了。對他說,自從派你去駐守阿城,我每一天都能夠聽到贊譽你的聲音。但我派人去視察阿縣,田野沒有得到開辟,人民過著貧苦的生活。趙國攻打甄的時候,你不能出兵去援救;魏國獲取薛陵的時候,你連這件事都不 知道。這是因為你以重金巴結我的左右,以求取聲譽所導致的。所以齊威王當天就烹殺了阿大夫,并且把他身邊曾經贊譽阿大夫的人,一同給烹殺了。后來,他起兵向西去出擊趙國、魏國, 在濁澤打敗了魏軍。從此,齊國上下都感覺到恐懼,人人都不敢文過飾非,做事務求真實,盡自己的本分,最終齊國得到了治理。諸侯聽到此事,也都不敢再輕易地和齊國打仗。這個典故說明,即使有很多人稱贊一個人好,也還要考察一下這些人是不是都受了他的賄賂,所以才幫他說好話。即使這個人受到很多人的毀謗,也要考察一下,是不是其他人都貪污受賄,只有這個人廉潔有守,不愿意同流合污。所以古人說“難得糊涂”。這并不是一種消極的人生觀,因為世間的人都貪污受賄、以權謀私,為了一己私利不擇手段,而這個讀書人有道義,不愿意和他們同流合污,結果他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了。這就是觀事。

       《群書治要·六韜》上也講,如果君主不審慎地考察一個人所做的事情,只是聽人們對他的贊譽來評價一個人,很可能會做出錯誤的判斷:“君以世俗之所譽者為賢智,以世俗之所毀者為不肖,則多黨者進,少黨者退,是以群邪比周而蔽賢,忠臣死于無罪,邪臣以虛譽取爵位,是以世亂愈甚,故其國不免于危亡。”如果君主以世俗大眾所稱贊的人為賢德、智慧之人;以世俗大眾所毀謗的人為不肖之徒。那么黨羽多的人就會被舉進、推薦上來擔任領導;而不愿意結黨營私、 黨羽少的人就會被罷退。結果,邪曲不正的人結黨營私,排除異己,把真正賢德的人給蒙蔽埋沒了,忠臣因為莫須有的罪名被處死。邪曲不正的臣子以虛有的聲譽,取得了領導的位置。結果,這個世間的亂象越來越嚴重,國家就免不了要危亡。這句話實際也揭示了民主制可能導致的弊端。因為民主要看大多數人的意見,但是如果大多數人都是自私自利的,誰賄賂我,我就投誰的票,結果選出的領導者不一定是有德行的領導者。所以,即使是民主制,也是要以民眾的道德水平做基礎的。因此,無論民主政治還是其他的政治制度,最重要的都是把人教成有德行的人, 這才是國家能否得以治理的根本。

       《群書治要·新序》也記載著一個觀事的故事。子路治蒲縣三年了,孔子路過這個地方。剛進入蒲縣縣境,他就說:“子路治理得不錯,他能夠做到恭敬、誠信。”到了這個城鎮,他又說:“子路治理得不錯,他盡忠職守,與民講信用,而且寬容對待百姓。”到了縣衙,孔子又說:“子路治理得不錯,他能夠明察秋毫以審斷案件。”子貢聽后,手執馬韁問:“夫子還沒看見子路,就三次稱他治理得不錯,這是為什么呢?”孔子說:“我進到蒲縣縣境時,看到荒地都得以開墾,田野都修治得很整齊,溝渠都挖得很深。這是因為他恭敬誠信,所以民眾才愿意竭盡全力把事情做好。到了城鎮時,看到屋子的墻都很高,樹木長得很茂盛,這是因為他對待民眾忠誠守信,而且能夠寬容,這樣人民才會竭盡全力。到了他的衙門,發現衙門里,沒有什么事,非常地清閑,這是因為他平時判案的時候明察秋毫,所以人民就不會輕易地來打擾他。”這說明,通過一個人所做的事情,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恭敬心和能力。

       《弟子規》上說,“字不敬,心先病。”當自己心不恭敬時,寫的字就非常潦草,別人都認不清楚。古代狀元所寫的考卷,全是一筆一劃的小楷字,沒有絲毫潦草。乍看起來,就像印刷的字帖一樣,沒有什么區別,字體大小勻稱,筆劃都非常地清楚。由此,我們就可以意識到,現在的人心浮氣躁,已經達到了怎樣的程度。這是觀事。


        三、觀事不如觀行


       《群書治要·說苑》上為我們指出臣子的行為有“六正六邪”,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一個人的德行。

       “六邪”,即臣子六種邪曲不正的行為。“一曰安官貪祿,不務公事,與世沉浮,左右觀望。如此者,具臣也。”一個人安享官位,貪圖俸祿,但是不致力于公事,心思根本不在公事之上,隨波逐流、做事左右觀望,這樣的人是具位充數之臣,即“具臣”。

       “二曰主所言皆曰善,主所為皆曰可,隱而求主之所好而進之,以快主之耳目,偷合茍容,與主為樂,不顧其后害。如此者,諛臣也。”君主說的話都說好,君主所作所為都認可,暗地里還去探求君主的喜好,并把他喜好的東西進奉給他, 以愉悅君主的耳目,一味地、茍且地迎合君主的意思,以求容身,與君主整天尋歡作樂,不顧及他的后患,這樣的人是“諛臣”,即阿諛奉承的臣子。

       “三曰中實險诐,外貌小謹,巧言令色,又心疾賢,所欲進則明其美、隱其惡,所欲退則明其過、匿其美,使主賞罰不當,號令不行。如此者,奸臣也。”他的心中實際上是險詐邪僻,但外表卻謹小慎微。花言巧語,致飾于偽善,其實內心嫉賢妒能。對于他要舉薦的人,就宣揚他的美德,隱藏他的過惡;對于他要罷退的人,就宣揚他的過惡,隱匿他的美德,使君主賞罰不當,號令不能夠施行,這樣的人被稱為“奸臣”。

       《群書治要·新序》上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楚恭王生了大病,知道自己快去世了。就把令尹召過來,對他說:“常侍管蘇和我相處時,常常用道義來勸導我,我和他在一起時,就感到不安。不見他也不會思念他,雖然如此,他對我很有幫助,他的功勞不小,一定要重用他,給他很高的爵位。申侯伯和我相處時,常放縱我的欲望。即使我的行為肆無忌憚,他都不去勸諫。我喜歡的,他就讓我去做,甚至勸我去做;我喜好的,他就先我去嘗試。我和他在一起非常歡樂,看不到他就會有點憂戚,就很想念他。雖然如此,他對我卻沒有幫助,他的過失不小,一定趕快把他打發走。”令尹聽后說:“好的。”第二天,楚恭王過世了。令尹就拜管蘇為上卿,委以重任,而把這個申侯伯逐出了楚國。古代的君主都明白:阿諛奉承的臣子可能一時討人喜歡,但對自己的德行沒有助益。因此,要重用那些能夠規勸我們以道義的人。

       《貞觀政要》上說,“君為暗主,臣為諛臣。君暗臣諛,危亡立至。”君主很昏暗,臣子又阿諛奉承。君主昏暗不能夠識別人才,臣子還一味地討好他、巴結他,不給他指正過失,他的危亡馬上就來了。這就是“諛臣”的危害。

       “四曰智足以飾非,辯足以行說,內離骨肉之親,外妒亂朝廷。如此者,讒臣也。”他的智慧足以文過飾非,他的口才足以到處游說,在宮內可以離間君主的骨肉親情;在宮外因為他的妒忌使朝廷混亂,這樣的臣子被稱為“讒臣”。

      “五曰專權擅勢,以為輕重;私門成黨,以富其家;擅矯主命,以自顯貴。如此者,賊臣也。” 他獨攬大權,自己說了算,巴結權貴、結黨營私,為的是使自家富裕。擅自篡改君主的命令,為的是自己顯達、富貴,這樣的人是“賊臣”。

       “六曰諂主以邪,墜主于不義,朋黨比周,以蔽主明,使白黑無別,是非無間,使主惡布于境內,聞于四鄰。如此者,亡國之臣也。”用邪曲不正的道理諂媚、巴結君主,陷君主于不義;結黨營私、排除異己,蒙蔽君主的視線,使君主黑白混淆、是非不分;使君主的惡名傳布于國內,聞于四鄰,這樣的臣子被稱為“亡國之臣”。如果一個國家任用的是亡國之臣,像趙高、易牙等,就會使國家陷于危亡。可見,“聽言不如觀事,觀事不如觀行”是古人在長期的政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觀人、選人原則,至今仍然具有可供借鑒的重要價值。只有在人才選拔過程中堅持“聽言不如觀事,觀事不如觀行”的觀人方法和選人原則,才能選對人、選好人,才能真正落實“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號召。

 

[ 注 釋 ]

① 見《〈群書治要譯注》,中國書店2012年版。以下有關《群書治要》的引文均出自此書,故從略。

[收稿日期]2013-10-29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群書治要》政治倫理思想研究”(項目編號:13BZX070)的階段性成果,課題負責人:劉余莉。

[作者簡介]劉慧敏(1964- ),女,赤峰學院文學院教授;

劉余莉(1973-   ),女,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倫理學專業博士生導師。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zsmeizhi.com 備案號:京ICP備18013041號-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