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余莉
《群書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在貞觀初年下令編纂,概括了唐朝以前經、史、子之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髓。這部書被譽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群書治要》學開始,用時少而獲益多。
一、 《群書治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
《群書治要》的“群”是一個形聲字,從“羊”,“君”聲,本意作“輩”字解,乃同類相聚時之稱。羊性好群,故“群”從羊,在這里“群”作形容詞,是眾的意思。這個“治”就是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群書治要》就是把群書當中有關修齊治平的精華概括出來。讀了這一部書,也就掌握了中國傳統治國理政的基本理論、方法。
《群書治要》是從唐朝之前浩如煙海的典籍之中精挑細選了六十六種書,又從這六十六種書之中,把最精粹的治國平天下的道理擷取出來,匯集而成?!度簳我返膬热莅拔褰洝?,就是《詩》《書》《禮》《易》《春秋》,“前四史”(《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和《晉書》。除此之外還有子書,即諸子百家,如儒、墨、道、法、農、兵家等等。上始五帝、下迄晉代,共五十卷,五十余萬字。所以,稱它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毫不夸張。尤為可貴的是,《治要》摘錄的少數原著在五代之后便已失傳,唯有《治要》保留了其精華內容,如《尸子》《昌言》《典論》《政要論》《體論》《典語》《傅子》《袁子正書》等,這使得《群書治要》具有更加重要的文化價值。學了《群書治要》這一部書,也就是掌握了開啟《四庫全書》的金鑰匙。
二、唐太宗為什么要編輯《群書治要》?
唐太宗是唐高祖的第二個兒子,也是唐朝的第二個皇帝。據《舊唐書》記載,太宗在四歲的時候,有一位自稱善于看相的書生來拜見高祖,并且對他說,您是貴人,而且有貴子。當他看到太宗之后,稱贊他,“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年將二十,必能濟世安民矣”。后來就采用“濟世安民”之意做為他的名,取名為李世民。
因為太宗從16歲就帶兵打仗,起義平定動亂的國家,27歲登基做了皇帝,對于怎樣用圣賢教誨來治理國家,積累顯然不夠。對此他也有自知之明,非常愿意學習古圣先賢治國理政的道理。
《貞觀政要·論政體》記載,貞觀初年,太宗對大臣蕭瑀說:“朕從年輕的時候就喜歡張弓射箭,自以為懂得如何識別弓箭的好壞,近來得到了十幾把上好的弓箭,于是把它們拿給做弓箭的師傅看,結果沒想到,弓箭師傅卻說,這些弓都不是上好的良弓。我于是詢問其中的原因。弓箭師傅說,木頭的中心不正,就使得木頭的紋理歪斜,這樣的弓雖強勁有力,但射出去的箭不直,所以不是上好的弓。從中我領悟出很多道理,我是用弓箭平定天下的,所用的弓箭已經夠多的了,但我尚且不懂得識別弓箭的要領。更何況我得到天下的時間還很短,對于治理國家的道理,肯定不比我對弓箭的知識掌握得多。我對弓箭的了解尚且有偏失,更何談掌握治理國家的要領呢?”
從此以后,唐太宗定期召見五品以上的京官和中書省的官員。每次召見,太宗都賜座給他們,與他們悉心交談,仔細詢問宮廷外面的事情,以便對老百姓的疾苦和政教的得失有全面而詳細的了解。
唐太宗好學、謙虛、禮敬賢者的態度使他受益匪淺。
貞觀二年,太宗問黃門侍郎王珪:“近代帝王和大臣治理國家多半不如古代,不知是什么原因?”王珪回答說:“古代帝王治理國家,大都崇尚清凈無為,以百姓為中心;然而近代的君王,卻以損害百姓的利益來滿足自己的私欲,所任用的大臣也再不是飽學經史的儒雅之士。漢代的宰相,沒有誰不精通一種經書的,朝廷上如果有什么解決不了的疑問,都會引經據典,參照經書來決斷,于是人人懂得禮教,國家太平安定。但是近代卻重視武功,輕視儒術,或是用刑律來治理國家,從而導致儒術受到破壞,古代純樸的民風也就蕩然無存了?!碧谏钣型?。從此,官員中凡是精通儒學,懂得治國之道的,都得以提拔并委以重任。
唐太宗很善于聽取諫言,特別重視用儒家倫理道德教育來治理國家。這一點非常難得。因為一般的人都會因看到嚴刑峻法迅速有效的效果,而忽視道德教育。但是太宗卻不是這樣,他在重視法制建設的同時,特別重視儒家倫理道德的教育,這才是使他創建了“貞觀之治”的根本原因。
法律只是在消極結果產生之后,給以事后的補救、懲罰,難以防患于未然。法律制裁的是一個人的行為,很難觸及到一個人的內心,培養不出一個人的羞恥之心。如果缺少了道德教育,人們只是想方設法地躲避法律的制裁,還以此沾沾自喜,認為是自己聰明智慧的結果,不覺得自己做錯事有什么值得羞恥的。所以在重視法律懲罰的同時,必須重視倫理道德的教育,讓人從心底不愿意去做惡,把做惡視為值得羞恥之事,這才在人們的心靈上筑起了一道防止作惡的堤壩。因此,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p>
太宗之所以在登基之后不久就下令編纂《群書治要》,也是因為他知道自己對古圣先賢治國平天下的教誨了解不夠,希望不僅僅和這些群臣探討治國經驗,而且能隨時翻閱古圣先賢治國的教訓和經驗。于是他命令諫官魏徵及虞世南、褚亮、蕭德言等,整理了從五帝到晉朝幾千年間治國理政的史料,將其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要,匯編成書。
到了貞觀五年,這本書才編纂完成。魏征在序文中稱贊《群書治要》的歷史價值:“用之當今,足以鑒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這部書用在當時的社會,可以使人借鑒古人的經驗智慧,而且傳到后世,可以恩澤子孫后代,幫助后代子孫能夠更好謀劃他們的人生??梢?,《群書治要》確是一部鑒往知來的治世寶典。
這部書編纂完成之后,太宗皇帝非常歡喜,因為這部書涵蓋的內容很廣博,取材很廣泛,而且挑選出來的又是非常精辟的、切要的部分。太宗皇帝日日手不釋卷地學習,因為他有一個根本的動力,那就是愛護人民,希望能夠把國家治理安定。不僅如此,他還胸懷天下,希望為世界各國都做出一個“善治”的表率。
三、唐太宗的治國成效
太宗于公元626年即位,公元649年去世,在位二十三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有人稱贊他是“千古一帝”。受《群書治要》的影響,唐太宗以能用賢納諫、尊儒重道、勤政愛民而著稱。他以文治天下,力行節約,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很快使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后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了基礎。
貞觀盛世到底好到什么程度?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看。
首先,當時的農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物產豐富。
根據史書的記載,貞觀六、七年風調雨順,連續豐收。人們走到山東的一些地方,都可以不用帶多少糧食了,直接在路上就能買到。進了山東的村子,村民遇見路過的客人,一定會很豐盛地招待他們,有時候還會贈送給客人糧食,這是古時候從來沒有過的。到了貞觀八、九年,牛馬遍野,百姓豐衣足食,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出現了一片欣欣向榮的升平景象。貞觀八年、九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又是連續豐收??上胍姰敃r的糧食豐收、物產豐富的局面。
其次,貞觀王朝的社會秩序好得令人難以置信。
《資治通鑒》記載,貞觀六年,太宗親自查錄被關押的死刑犯的案情,生起憐憫之心,于是放他們回家,第二年秋天再回來就死。結果,到了第二年,“去歲所縱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無人督帥,皆如期自詣朝堂,無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边@些被放回的死囚共三百九十人,在無人監管的情況下,按時回到朝堂,竟無一人逃亡。于是太宗將他們全部赦免。有詩贊嘆太宗曰:“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功成立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死囚四百來歸獄,以心感人人心歸”。那時中國的政治清明,官吏各司其職,人民安居樂業,不公平的現象少之又少。國人心中沒有怨氣,所以社會秩序非常好。
第三,貞觀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貪污的王朝,這可能也是唐太宗最值得稱道的政績。在唐太宗統治下的中國,因為皇帝率先垂范,官員一心為公,吏佐各安本分,濫用職權和貪污瀆職的現象降到了歷史上的最低點。這和唐太宗運用《群書治要》的理念,以身作則,重視道德教化,制定了一套合情、合理、合法的政治體制來預防貪污腐敗密不可分。
這些成就的取得也說明,運用圣賢之道治國,不僅有效、易從,而且快速。
《貞觀政要·論政體》記載,貞觀七年(公元633年),太宗和秘書監魏徵漫談自古以來治理國家的得失時說:“如今大亂之后恐怕不能急于實現大治?!蔽横缯f:“并非如此,大凡人在危難困苦的時候就憂懼死亡,憂懼死亡就盼望天下太平,盼望天下太平就容易進行教化。因此,大的動亂之后更容易教化,正像饑餓的人對飲食更容易滿足一樣的道理?!?/p>
太宗說:“賢明之人治理好國家尚且需要百年之久,才能消滅殘虐,廢除殺戮。大亂之后要想大治,怎么可能在短期內做到呢?”魏徵卻說:“這話是對一般人來說的,并不能用在賢明之人的身上。如果是賢明之人來推行教化,上下同心,就會像響之應聲那樣響應迅速。事情不求快,也會很快地推行下去。一年就能夠見成效,看來也并非難事。如果說要三年成功,才該說已經太晚了?!?/p>
太宗認為魏徵說得很有道理。但是,封德彝等其他大臣卻對唐太宗說:“夏商周三代以后,百姓逐漸浮薄奸詐。所以,秦朝專用嚴刑峻法來治國,漢朝以仁義雜用刑法治國,都是想教化好百姓,但卻沒有成功。怎么說是可以教化,卻什么都不去做呢?如果相信魏徵的話,恐怕要敗亂國家?!?/p>
魏徵聽了之后,說:“五帝三王治理國家,他們并沒有把百姓換掉,但他們仍能夠把百姓教化好,可見施行帝道就成其為帝,施行王道就成其為王。關鍵在于,當時的治理者是否施行了教化而已??垂艜挠涊d就知道,從前黃帝與蚩尤作戰七十多次,天下亂得很厲害,而勝利以后,天下很快就太平。九黎作亂,顓頊出兵征討,平定以后,仍不失其為治世。夏桀王昏亂淫虐,商湯把他趕走了,但是在湯統治之時,就實現了太平。商紂王專干荒淫無道之事,周武王便起兵討伐,到了武王的兒子周成王在位的時候,也實現了天下太平。如果說,百姓日漸浮薄奸詐,再也不會淳樸,那到現在這百姓都應該變得和鬼魅一樣了,還能實行教化嗎?”
封德彝等人不能辯駁,但他們還認為魏徵的話行不通。魏徵博覽群書,對于歷史的經驗教訓了解得非常透徹,因此能夠引經據典,讓這些大臣無言以對。太宗確是一代明君,能夠辨清是非、善惡、美丑。他堅持推行教化,毫不懈怠。結果幾年之間,天下康復安定,突厥被打敗臣服。
太宗對群臣說:“貞觀初年人們頗有異議,認為當今并不能搞帝道、王道,不能夠施行道德教育、圣賢教誨,只有魏徵勸朕推行,朕聽了他的話,不過幾年就達到中原安定、邊遠的外族臣服的結果。突厥從來就是中原的強敵,如今突厥首領卻佩刀值宿來做禁衛,部落也跟著穿戴大唐的衣冠,也就是說這些外族也受到大唐文化的影響。朕能取得這樣的成就,都是魏徵的功勞?!?/p>
由此可知,能夠成就一個盛世是結果,原因是最高領導者,也就是天子,有正確的治國理念。這些政治智慧都是從這一部《群書治要》當中承傳下來的。這部書是那些從事政治的領導干部必讀的寶典。
但是這樣一部寶典為什么卻不為眾人所周知呢?
因為當時唐朝雕版印刷術還不發達,致使流傳不廣。所以在唐朝之后,《群書治要》在中國本土基本上失傳了。所幸《群書治要》被日本人從唐朝帶回到日本,從此被日本歷代天皇及皇子、大臣奉為圭臬,成為學習研討中華文化的重要經典。這部書傳到日本之后,幫助日本創建了承和、貞觀兩代盛世。
后來在清朝嘉慶元年,日本人向中國進貢,又把這部書從日本送回到中國,才使得這部寶典失而復得。但是因為戰亂頻繁,這部寶典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這就是為什么相對于《資治通鑒》而言,《群書治要》更加“廣博而切要”,但卻不為人所知的原因。
四、今天為什么還要學習《群書治要》
歷史的經驗教訓,對于我們今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習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強調,“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獨樹一幟的燦爛文化,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會發展進步的成功經驗,也有衰亂之世社會動蕩的深刻教訓。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影子,歷史上發生過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為今天的鏡鑒。中國的今天是從中國的昨天和前天發展而來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國,需要我們對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對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進行積極總結”。習主席的這一段話告訴我們,總結歷史經驗,特別是盛世之所以興盛、衰世之所以衰落的原因,對于我們今天治理國家,仍然能夠提供寶貴的啟示。
孫中山先生在《民族主義》第四講中曾經說:“歐洲的科學發達、物質文明的進步,不過是近二百多年的事。講到政治哲學的真諦,歐洲人還要求之于中國?!睂O中山先生很有先見之明,他曾經留學歐洲,對中外的政治思想都有很深的了解。他認為歐洲比中國先進的地方只有它的科技、它的機器。要說到政治哲學的真諦,歐洲人還要向中國人學習。他說:“諸君都知道世界上學問最好的是德國,但現在德國研究學問的人,還要研究中國的哲學,甚至于研究印度的佛理,去補救他們科學之偏?!痹谝话俣嗄曛?,孫中山先生已經有這樣的見地,就已經看到西方的這些思維的偏頗,認為必須要靠東方的哲學與文化來調整它的偏失。
英國著名歷史哲學家湯恩比教授在《未來屬于中國》這本書中提出,只有中華文化能夠救世界,未來是中華文化得以普遍宣揚的世界。在世界歷史上,四大古文明中,其他三個文明都中斷了,唯有中華文明承傳至今,綿延了五千年而不衰。中華民族至今仍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依靠的就是五千年的文化傳承。學習《群書治要》可知,傳統文化中的仁者無敵、和而不同的理念,的確能為全世界帶來永恒的安定和平。所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能否得到弘揚,關系到整個世界的和平與未來。
五、《群書治要》與中國之治
《群書治要》記載,孔子的弟子子賤去治理單父,過了一段時間以后,單父被治理得很好。巫馬期也是孔夫子的弟子,他想知道子賤到底怎樣把單父治理好的,于是他趁著夜色來到單父。他看到一個人在夜色下捕魚,但奇怪的是,這個人捕了很多魚,看了看魚后,又把魚放回到河里去了。巫馬期走上前去問他:“我看您捕魚,為什么捕上了一些魚,又把它們放回到河里去了?”這個人回答說:“子賤告訴我們,不要去捕殺那些還在生長中的小魚。我剛才所捕到的,恰恰是那些還在生長中的小魚,所以我又把它們給放回到河里了。”巫馬期一聽非常地感嘆,回來就向孔夫子稟告:“子賤治理單父,能夠讓人做到即使在夜色下捕魚,沒有人監管,也能夠感受到嚴刑峻法就在身邊一樣,不知道子賤是怎么樣取得這個治理效果的?”孔夫子說:“子賤曾經說過,一個人對身邊的人和事有至誠恭敬的心,這個影響自然就會波及到遠方?!?/p>
子賤讓單父的百姓達到了“不忍欺”的境界,因為他愛民如子、視民如傷,把“仁愛忠恕”的理念運用到管理之中,老百姓能感受到他的存心。他所發出的每一個政令,百姓都愿意去配合,這就是中國之治的特點。
領導者學習《群書治要》,可以懂得成為卓越領導最需要具備的是什么。這里既包括了領導者個人的道德品行、素質和能力,也包括一些領導的方法和藝術。譬如說如何觀人、選人,得到真正的人才;治理好一個國家,管理好一個企業,帶好一個團隊的關鍵是什么?如何反腐倡廉才能夠得到標本兼治的效果?文化的本質是什么?如何進行文化建設?道德教育為什么不能深入人心?如何進行道德教育才是行之有效的?
對于一般百姓來說,學習《群書治要》,可以懂得人生的道路應該怎樣走才更加順暢;如何趨吉避兇;怎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人生應當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當然這里邊也包括如何處理好人際關系;一個人成敗、榮辱、禍福的關鍵何在;如何改變命運,轉禍為福;如何做到俯仰無愧,君子坦蕩蕩。
特別是在現在民主時代,作為一般的百姓,還要去參加選舉。選舉或者跟從什么樣的領導,于國于己才真正有益,不會選錯人、走錯路。還能懂得如何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如何經營幸福美滿的人生,如何和睦家庭,甚至懂得如何開啟自己本具的“明德”,也就是《大學》上所說的“明明德”,達到自利利人、自覺覺他的目的。
總之,學習《群書治要》可以達到身心和樂,家庭和睦,社會和諧,世界和平的效果,值得每一個人都認真學習。
六、學習《群書治要》的方法
學習《群書治要》關鍵,端在“誠敬”二字。必須用真誠恭敬心來學習,才能來領受圣賢教誨。所謂“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如果沒有恭敬心,就不得利益。因為傳統文化是心法,必須用真心才能契入。如果沒有恭敬心,就連皮毛都學不到。
《曲禮》曰:“毋不敬?!薄拔恪本褪菦]有,任何時候沒有不保持這種恭敬的態度,也就是說時時刻刻都要保持恭敬的態度。《中庸》上也講:“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币坏┱\敬心不見,當下就不在修道的狀態,就是隨順習氣,攻乎異端了。圣賢的學問就是在主敬存誠,誠敬的程度愈能保持,就提升得愈快,也愈能凸顯真正的修養。
怎樣才能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真誠恭敬心?就是要落實到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譬如說,讀圣賢書的時候,展開圣賢經卷就如面對圣賢人,要非常地恭敬。要把心沉靜下來,把自己的誠敬心提起來,不能胡思亂想。否則就容易敷衍了事,想入非非,做事情時沒有真誠恭敬心,目的就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已,這個心就不在正道上了,就被傲慢、煩惱所牽絆,決難提升。
康熙皇帝說:“臨民以主敬為本”,“誠與敬,千古相傳之學,不越乎此?!笨滴趸实垲I會到,千古相傳的心法就是在這兩個字——“誠”與“敬”,不會超出這兩個字之外。清朝的康熙皇帝確實讓后人非常佩服,他本來是女真人,是滿族人,入主中原之后,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學習和深入程度遠遠超過漢人。特別是康熙的祖母孝莊皇太后,重視對康熙的培養,而且對漢族的文化也非常認同??梢娍滴跫扒宄〉眠@樣的成就絕非偶然?!犊滴踝值洹贰端膸烊珪贰端膸焖C要》《乾隆大藏經》等,都是在清朝編撰出來的。清朝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最令人佩服的就是康熙皇帝以身作則,自己好學、真干,帶動文武百官都深入經藏,自己坐在前面聽講經典,結果上行而下效。所以,清朝也出現一百多年的康乾盛世。
宋朝的大儒程子曰:“敬勝百邪?!奔匆粋€恭敬勝過眾多的邪思邪念。這說明修身進德,以至于利世濟民,重點都在“誠敬”這兩個字上。有了這顆誠敬心,才能夠把學問和利世濟民的事業都做得圓滿。假如對古圣先王的這些教誨提不起誠敬之心,縱然遍覽所有的古籍,也很難獲得真實的利益。因為古圣先賢的教誨,都是從他們的真心流露出來的。真心與真心才能夠相應,如果自己的心不恭敬、不真誠,也很難體會到古圣先賢的存心,契入他們的境界。所以,傳統文化是心法,它不是知識的累積。它確實要開啟一個人的孝敬心、仁慈心,才能夠契入,才能夠領會。
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边@種求學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述而不作”是對古圣先賢的教誨非常地尊崇,不夾雜自己的意思在其中,這是不傲慢,也是學謙卑。因為“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敝t虛使人有受教的余地,因而會獲得無窮的好處?!靶哦霉拧笔遣粦岩墒ベt人的教誨。因為古圣先賢的教誨是真心流露出來的,如果我們也契入這個境界,開啟了自性的明德,定然能夠體會到和他同樣的境界。如果還沒有達到那個境界,就像圣賢人站在二十層樓,自己站在兩層樓,卻堅持說:你所看到的就是我所看到的境界。這樣就會對古人產生懷疑,甚至妄自批判,也就很難從古圣先賢的智慧中受益。
唯有至誠恭敬之心,才能使人領納古圣先賢的教誨,并把這些傳統的治國智慧運用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去,取得豐碩的成果。這個成果就是代代出圣賢,時時有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