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強調: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古人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位卑未敢忘憂國”、“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獻身精神等,都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精神,我們應該繼承和發(fā)揚。
習近平總書記的這段話,令人感觸頗深。古人寫詩作文,大都襟懷天下,心系蒼生,這和現(xiàn)在一些讀書人乃至干部開口談利益、閉口提待遇的狀況相差很大。那么,是什么導致的呢?筆者以為,這是由于古人與今人所讀之書、以及讀書的目的不同所致。
古人所讀之書,內容不離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如被朱子譽為“初學入德之門”的《大學》中講:“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讀書之初就確立了平治天下的格局。誠如朱子所言:“先讀《大學》,以定其規(guī)模。”古代讀書人大都志在天下,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皆以天下興衰為己任,至少也是心系國家。《論語》中也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又說:“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矣。”正是因為古人所讀之書大都以修齊治平為主要內容,所以有些人自然能夠做到“進則兼濟天下,退則獨善其身”,具有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到的政治抱負、報國情懷、浩然正氣和獻身精神。
《禮記·學記》記載:“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強調建立一個國家、領導一國的百姓,教育至關重要。《學記》中講:“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說文解字》釋“育”字為“養(yǎng)子使作善也。”可見,古人教育的目的很明確,即不斷增長人的善良,挽救人的過失。如果現(xiàn)在的高校嚴格秉持這樣的教學理念,應該是隨著人受教育的時間越長,德行越好,更不可能出現(xiàn)如今到大四學生不如大一學生德行好的狀況。
可以說,如今有些人讀書受教育的目的已經有了很大不同。古人讀書不僅僅是為了求得知識、技能,而是志在明明德,成圣成賢。《大學》開篇即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古人讀書(大人之學)的最終目的在于開啟自性的明德,并親愛眾人,幫助眾人開啟他們的明德,使這兩者都達到至善圓滿的境界。可見,教育是一個自覺覺他、自立立人的過程。“讀書志在圣賢”,至少也要能夠成為文質彬彬的君子,所以才能體會得孔顏之樂:“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而回也不改其樂。”當然,圣賢人并非有福不享,而愿自找苦吃,而是能夠做到“素富貴安于富貴,素貧賤安于貧賤。”正如孔子一生周游列國,雖然不為當時的君主所認識并重用,但是從來沒有表現(xiàn)出任何怨天尤人的情緒,在《論語》的開篇就記載:“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一生示現(xiàn)的是溫良恭儉讓的德行,是“利而不害,為而不爭”的圣人形象。這和現(xiàn)在一些人“讀書志在賺錢”的目標以及怨天尤人的態(tài)度形成了鮮明對比。
有專家指出,現(xiàn)在的高等教育培養(yǎng)出的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出現(xiàn)了很多有“知識”卻沒有“文化”的人,即使能夠有幸學習傳統(tǒng)經典,可以把《四書》《五經》倒背如流,但是卻與自己做人做事毫不相關,不能落實圣賢經典的教誨,做到知行合一。這種情形就如宋代程子所說:“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
在這種情況下,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目的和核心,是對中國傳統(tǒng)“長善救失”的教育理念的忠實繼承與發(fā)展。而要實現(xiàn)這一理念,提倡閱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經典,重拾“讀書志在圣賢”的目標十分必要。
中共中央黨校——劉余莉教授
責任編輯:郭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