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文章
賡續九州共貫多元一體的大一統傳統
2023-09-26《中國紀檢監察報》

作者:程麗君

4b4dedd39c3b07e6b3cb41e8e24ac62.jpg

9月14日,浙江臺州,仙居縣第五小學舉辦少數民族學生“趣味游戲迎亞運”主題活動。仙居縣第五小學是臺州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學校,有少數民族學生100多人。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列舉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諸多重要元素,其中包括“九州共貫、多元一體的大一統傳統”,強調“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指出“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幾千年來,九州共貫、多元一體的大一統傳統熔鑄于中華兒女的血脈之中,成為中華民族共有的價值觀念和內心信念,為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奠定基調,是中華民族產生向心力、內聚力的深層動因。

一部中國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

“九州共貫”,出自《漢書·王吉傳》:“《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西漢王吉在向漢宣帝上奏時提出,《春秋》之所以推崇周朝的大一統,就是因為周朝在尊重各地不同風俗、習慣的前提下,在全國推行統一的教化,使得政令貫通劃一,人民擁有共同的價值觀,懂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六合同風,九州共貫”,正是對共通的風化遍及四海、天下各族人民和諧如一家這種盛況的描述。

“多元一體”,源于中國考古實踐理論,強調文化的包容與整合。“多元”指各民族起源、發展的歷史不同,文化、社會也各具特點;“一體”指各民族的發展相互關聯,相互補充。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之間相互促進、不斷融合,在交往交流中,情感聯系得以深化,思想上產生碰撞與共鳴。可以說,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

“大一統”一詞始見于《春秋公羊傳》:“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秦漢時期,“大一統”成為當時政治思想領域中的主流。自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表章六經”,儒家思想以其兼容并蓄的特點不斷吐故納新。“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后世各個歷史時期都非常重視思想上的融合與統一。無論哪個民族建立政權,都以統一天下為己任,都以中華文化的正統自居。這一思想,不但維護了政局穩定,為創造盛世景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更形成了統一的價值體系。縱觀中華民族發展歷史,盡管其中出現時間長短不同的分裂,但統一始終是主流。

作為擁有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復合體,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始終屹立于世界東方,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斷過的文明。中華民族的發展壯大主要不是依靠武力征服,而是由其自內而外發出的深層力量所決定,以開放、包容的特性,尊重、吸納異質文化。浸潤于九州共貫、多元一體的大一統傳統,中國自古以來即以道為最高憑借,形成了對個體產生強大向心力的磁場。天命有德,人們以德為追尋,為政者合于道的關鍵就在于有德。“王者博愛遠施”成為為政者奉行的宗旨,“百姓昭明,協和萬邦”成為中華兒女的崇高追求。在九州共貫、多元一體的大一統傳統影響下,各族人民相互尊重,為中華民族在曲折發展道路中孕育出寶貴民族精神提供了思想引領與價值遵循。

把握好“一”和“多”是凝聚共識、增強發展活力的關鍵

自秦漢以來,中國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既面臨著文化的多樣性、民族的多元性、地域的差異性等,也存在著同一性、統一性。作為從歷史中沉淀下來的文化精華,九州共貫、多元一體的大一統傳統與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相融相通,在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同時,促進了不同民族的互補互通,彰顯著鮮明的中國特色。把握好“一”和“多”是凝聚共識、增強發展活力的關鍵。

“一”中包含著“多”。“一”不是孤立、僵化的,而是充斥著“多”,處于不斷的豐富、變化和發展之中。中華民族既非由一個民族衍生而來,亦非發端于同一地區,從起源上就存在著多元的特點。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各民族的風俗習慣皆具特色。隨著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確立,各民族封閉隔離的狀態被進一步打破。中原文化不斷向周邊輻射,尤其是儒學的傳播,對各民族產生共同的文化心理發揮了重大促進作用。各少數民族的文化也不斷傳入中原,大大增加了中華民族文化中的多元成分。各民族的接觸與聯系愈加頻繁,在不斷的遷徙、雜居、通婚、貿易等交流交往中,融合度不斷加深,逐漸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和而不同”的傳統智慧、“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民族理念,為正確處理各民族之間的差異性做出了生動演繹。

“多”中貫穿著“一”。盡管客觀世界中存在著無數的“多”,但它們彼此之間存在著共通性,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歷經夏、商、周更替,人們逐漸形成以“天下”“禹跡”為核心的疆域認同,“一匡天下”成為人們的共同追求。此后,歷經春秋戰國時期的分裂格局,“定于一”“一天下”更成為人們的普遍渴求。孔子倡導王道理想,主張對各民族風俗不必強求同一。孟子提出施行“仁政”,荀子主張“援法入禮”,生動體現了對“一”和“多”關系的深刻思考,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的思想基礎。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的多樣性文化精彩紛呈。“多”不僅寓指多樣性,更需要包容性。經過深度交融,各民族形成了集歷史、地域、政治、經濟、文化于一體的共同體。在這個過程中,各民族一體的思想觀念發揮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同時,相互依存、共生互補的民族關系又進一步推動了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我們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各民族的深厚積淀如百川匯流成就了偉大的中華文明。

九州共貫、多元一體的大一統傳統衍生出強大而持久的凝聚力、向心力

從早期中國文化的星羅棋布到春秋戰國百家爭鳴,中國文化呈現多元發展、諸子并存的局面。秦漢以降,伴隨儒學成為正統思想,中國文化由多元走向一統,各地區呈現百花齊放、多元并進的局面。大一統思想夯實了各民族心理認同的穩固基礎,其中蘊含的政治統一、民族統一、文化統一等多層內涵得到了各民族的認可與支持。九州共貫、多元一體的大一統傳統得到各民族一致推崇,衍生出強大而持久的凝聚力、向心力。

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的沉淀,融合儒、釋、道智慧,發展形成了團結統一的民族精神,成為各民族不斷發展的情感紐帶與精神支柱。傳統中國在大一統思想的影響下,在民族、文化、思想等多個方面都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形成了海納百川的格局與氣度,在諸多方面都體現著“和而不同”的包容情懷,要求人們要妥善處理共性與差異性的關系,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的有機統一。“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文化觀念為“大一統”提供了哲學上的依據。大一統傳統以儒家文化為主流,追求和諧,重視“和合”,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特質。儒家文化本身兼容并包的特性,使其能夠在辯證統一中妥善處理一體與多元的關系。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指出:“我們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逐漸形成了以炎黃華夏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秦國‘書同文,車同軌,量同衡,行同倫’,開啟了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的歷程。此后,無論哪個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統一天下為己任,都以中華文化的正統自居。分立如南北朝,都自詡中華正統;對峙如宋遼夏金,都被稱為‘桃花石’;統一如秦漢、隋唐、元明清,更是‘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形成“共休戚、共存亡、共榮辱、共命運”的向心力,最深層次上正源自九州共貫、多元一體的大一統傳統。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不能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個民族也不能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多元文化交相輝映,各族人民攜手共進,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譜寫中華文明的璀璨篇章。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底蘊及思想理念研究》階段性成果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zsmeizhi.com 備案號:京ICP備18013041號-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