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上午10點,由中國企業網?經濟文化頻道負責人康金勝發起的“學百年黨史,開事業新局”文化沙龍,在北京西城區的什剎海·望海樓的會議室舉行。中共中央黨校教授、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群書治要》傳承委員會主任劉余莉教授、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群書治要》傳承委員會副主任聶菲璘老師以及中國政法大學思政研究所教授郭繼承分別作了精彩的報告。因為各位老師行程比較緊迫,在活動的間隙,本網有幸對三位老師就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企業黨建之中,助推企業健康發展方面的話題進行了簡短的采訪。
問:如何把傳統文化、把《群書治要》和企業管理相結合,讓企業家們更加重視傳統文化在企業中發揮的作用?
答:《群書治要》所講的治理之道、管理之道是恒常不變的,無論是治理國家、管理企業,還是個人修身,它的道理都是相通的,都是要秉持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我們看《群書治要·史記》記載,歷史上有三種不同層次的管理,西門豹治鄴縣的時候,是制定了嚴苛的法律,最后是達到“不敢欺”的境界;而子產治鄭國,設置了嚴格的法律監督機制,最后達到的是“不能欺”的境界;但是孔老夫子的弟子子賤治理單父,他是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把仁義忠恕的理念運用到管理之中,最后達到的是“不忍欺”的境界,就是老百姓不忍心欺騙他。企業家既是員工的領導,也是父母,而且要當他們的老師,就是我們常說的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這三個責任都具備了,就能把員工帶好,最后達到“不忍欺”的最高境界。我們現在學中國式管理、中國之治,其實就是把這樣的理念運用到企業管理之中。這樣的話,員工也會把企業當成自己的家來回饋,這個就是孟子所說的“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就是領導者把被領導者、員工當成是自己的手足來加以關愛,那么員工就會把領導者當成自己的腹心,更加地關愛,更加地回饋。至于如何讓企業家們更加重視傳統文化在企業中發揮的作用,具體的還是要去學習《群書治要》,我們在“群書治要大講堂”講了很多的課,也包括如何把傳統文化引入企業。這個道理很深刻,也非常的廣博,大家想學習的話可以去看一看。
問:一個企業要想實現可持續性的發展,您認為有沒有什么始終如一要遵守的理念和宗旨?
答:一個企業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超越歷史周期,這是一個理想,如果真達到這個目標,它實際上是多種因素促就的。包括制度、理念、員工素質、企業家本身的智慧、領導力等等,它是個綜合因素。如果非要把它簡單化說成一個,我想,一個企業長盛不衰在理念方面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他的社會責任,以及他能夠把自己企業的成長和發展融會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前行征程中間的這種使命和擔當。一個企業超出簡單的商業利潤的核算,能夠站在民族復興、站在承擔國運、站在為人民的福祉去打拼,這種有使命、有擔當、有價值觀的這種企業,它就具備了在理念和價值觀層面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
問:怎么能讓企業家相信傳統文化在企業中能夠發揮巨大的作用?
答:第一、從文化的角度來看,一定要在企業最需要、最困惑、最不能解決問題的地方,你能提出你的方案,也就是說,中國文化只有在企業發展過程中起到了真正關鍵和舉足輕重作用的時候,企業家重視文化是必然的。不要就文化談文化,不要就理念談理念,一定要緊盯企業家需要什么,企業發展需要什么、企業員工需要什么,在這個地方講文化,文化就容易被接受。
第二、從企業家的角度,我們一定要認清大勢。新冠疫情是什么?新冠疫情其實是全方面檢驗世界不同的文明體系、制度體系、管理體系。中國政府在應對新冠疫情的時候表現的好,這是一個表象,其背后是中國文化所浸潤的這套理念體系、價值觀體系、治理體系、管理模式,這些實際上是整個世界的未來,要看到這一點。那請問企業家用什么樣的一種管理模式,才能夠實現企業的發展?在歷史大勢面前,作為一個中國的企業家,站在中國本土的這個文化土壤上,經過歷史檢驗,代表人類為民前進方向的這套文化體系、制度體系、管理模式,我把它融入到我的企業管理里面,這是一個有智慧的企業家自覺的行為。企業家最重要的是要對幾十年以來的發展經驗進行總結,作為一個中國的企業家,什么叫中國?在中國的土壤上,在中國5000年歷史的底蘊的基礎上,尤其是經過新冠疫情檢驗之后,我們的文明體系、制度體系、管理體系,是世界上代表人類未來前進方向的。我想給企業家說一句話:站到中國的立場上,用中國的文化來建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的學習體系、價值體系和理念體系。這是一個有覺悟、有擔當、有智慧的企業家很自然的行為。
問:一個企業要想長盛不衰、成就百年企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
答:最重要的因素是這個企業從領導到員工要有德行。有一個規律叫德福一致。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企業,外在的財富、名聲、地位,是由什么來支撐的呢?是根基。就像一棵繁茂的大樹,要想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它的根扎的一定要深,才能經得起風吹雨打。那么這個根是什么,根是德行。德福一致的規律是一個普遍的規律。在管理、經營企業的時候,也是要遵循這個規律來做。比如說在選人用人時,才能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一個人才能太高,卻沒有德行做基礎的話,就可能出現才能越高反而危害越大的現象。所以在選人的時候,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企業的德行扎下去了,企業中的人的德行扎下去了,自然這個企業就能夠長盛不衰。
問:您如此的年輕又如此的優秀,是什么樣的一個因緣,讓您堅定不移地去弘揚傳統文化,并且想到要把傳統文化和企業發展結合到一起呢?
答:我們國家提出了四個自信,在一開始的時候是三個自信,后來提出第四個自信,加上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根本最深沉的自信。文化是根。我們說中華5000年,就是因為有文化作為支撐。文化滲透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日用云為而不自知的,文化的認知已經流淌在我們的血液里面了,但是我們平時沒有意識到,其實它時時都在起作用。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我們說中華文化是一體性的文化,它講的是一元。人與人是一體的,人與自然也是一體的,那么自然而然我們骨子里的認知就是和諧,所以只有中國的領導人才能夠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相比一下西方的文化是一種二元對立的文化,這種對立的文化所導致的是競爭。我們學西方,覺得競爭是一種很好的機制。但是在現代這樣一個時代,我們更要強調的是合作,因為我們本身就是一體的關系。如果過分地強調競爭,最終會導致斗爭沖突。我們可以看到,世界很多地方有動亂,但是中國真是這邊風景獨好,為什么?因為我們有文化的支撐在里面。因為一些歷史原因,文化出現了斷層,也因此出現了一些社會問題。其實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并不難,就是要找回我們的根。所以,總書記及時地提出了要堅定文化自信,使人們產生文化自覺,把我們自己的根找回來,那么自然而然很多問題也就解決了。那我們再說企業,中國有多少百年老字號,它們難道不是企業嗎?他們沒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嗎?我們的一個企業可能比人家一個國家的歷史還要長,其實這都是有文化在支撐。現在社會正是由于缺少弘揚傳統文化的人,這也是堅定了我為什么要放下自己以前的專業。因為自己以前的專業也不缺我一個,但是弘揚傳統文化的人是非常缺的。所以也覺得自己有一份責任和使命,把傳統文化弘揚開來。如果能夠使企業家覺知,那么就是拯救了一個企業,如果所有的企業家都變成了教育家,我們中國有多少的企業啊,無形中就扭轉了社會的風氣,它這個作用是非常大的。
【結語】
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國幾千年來的智慧結晶,它不僅包含修身之道、治國之道,對現代企業管理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企業要想快速發展,必須重視傳統文化與企業管理的有效融合,不斷提升思想境界,創新管理模式,提高管理質量,尋找屬于自己的發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