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余莉 聶菲璘
2021年11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堅持人民至上”是《決議》總結的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十大歷史經驗之二。這一偉大歷史經驗貫穿于百年黨史和黨的建設之中,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是黨執政興國的最大底氣,也是黨長期執政合法性的基石。中國共產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關系到黨的生死存亡。正如《決議》所強調的,“黨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這是黨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所在。”追溯“堅持人民至上”偉大歷史經驗的形成來源,理解其深刻內涵,對于中國共產黨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道路上再創新的輝煌,具有重要意義。
一、“堅持人民至上”的生成邏輯
“堅持人民至上”偉大歷史經驗的生成邏輯具有三重來源,即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理論來源,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深厚底蘊的歷史文化來源和以“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為價值判斷的實踐來源。
(一)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理論來源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將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關于堅持人民立場的思想具有三層意涵。
一是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合著《神圣家族》中深刻批判了青年黑格爾派宣揚的唯心主義英雄史觀,論證了人民群眾的歷史創造作用,指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真正主體。歷史活動是人類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活動,就本質上講,“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
二是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共產主義是一種客觀的歷史運動,是人本身的解放,是對人本質的真正占有,是完成了的自然主義和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的統一。人“只有在現實的世界中并使用現實的手段才能實現真正的解放。”共產主義社會“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三是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革命理論。“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共產黨人“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一方面,在各國無產者的斗爭中,共產黨人強調和堅持整個無產階級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所經歷的各個發展階段上,共產黨人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
總之,馬克思主義作為關于無產階級解放、全人類解放和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學說,其人民立場貫穿于理論體系的全部。因此,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是馬克思主義的內在要求,也作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立場。
(二)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深厚底蘊的歷史文化來源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古圣先賢俯仰天地、洞察人文,意識到民心所向天命歸之的政治成敗規律,以“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自警,敬天保民,朝乾夕惕,總結出了“德惟善政,政在養民”的執政理念。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作為這種執政理念的核心,在中華五千年歷史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也成為了一以貫之的治道傳統,流傳至今。“民為邦本”是中國民本思想的源頭。人民是國家的根本,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國家才能夠安定繁榮,這就是大道運行的規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具體表現在“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中國古代民本思想有著豐富的內涵,概言之可分為貴民重民、愛民恤民、富民利民、恕民教民四個方面。《孟子·盡心下》云:“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王制》云:“君,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貴民重民。《六韜·國務》云:“善為國者,馭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愛弟。見其饑寒則為之憂,見其勞苦則為之悲。賞罰如加于身,賦斂如取己物。此愛民之道也。”《周禮·地官司徒》中記載了六種保息之法以養萬民,即慈幼、養老、振窮、恤貧、寬疾、安富。此之謂愛民恤民。中國古代經濟思想中為民制產、輕徭薄賦、抑制兼并(資本)的制度,是富民利民的具體體現。《論語》記載孔子訪問衛國,對冉有講出了“庶之”“富之”“教之”的治理順序,強調在人口增加百姓生活富足之后,要以德教民,但是“不教而殺謂之虐”,因此要先恕后教。總之,中國古代經濟、司法、文化、教育等制度中的很多設置,都體現了以民為本的思想。
民本思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古代社會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文化一脈相承,歷史無法割裂。古代民本思想也為中國共產黨人民立場和群眾路線提供了重要的歷史文化借鑒。
(三)以“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為價值判斷的實踐來源
2019年3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干部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同人民風雨同舟、血脈相通、生死與共,是我們黨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離開了人民,我們就會一事無成。要牢記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真正同人民結合起來。”
“我是誰”是立足點。作為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的母體是工人和農民。1927年中共五大時,全國5.79萬黨員中,工人和農民分別占50.8%和18.7%。新中國成立時,全國448.8萬黨員中,工人和農民分別占2.5%和59.6%。根據中共中央組織部的最新統計,截止到2021年6月5日,全國共有9514.8萬黨員。黨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不斷鞏固壯大。黨員隊伍中,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管理人員1061.2萬名,占11.2%;專業技術人員1507.5萬名,占15.8%;工人和農民分別為648.1萬名和2581.7萬名,共占黨員總數的33.9%。可以看出,廣大的人民群眾始終是中國共產黨新鮮血液的來源。從人民群眾中走來的特點,使黨向人民群眾中走去成為了必然要求。
“依靠誰”是出發點。1934年,毛澤東同志在《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中國共產黨代表了廣大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新中國成立后,遵照毛澤東同志在1948年9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的提議:各級政府和各種政權機關都加上了“人民”二字。1968年,毛澤東同志晚年時依然強調:“我們的權力是誰給的?是工人階級給的,是貧下中農給的,是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廣大勞動群眾給的。”
“為了誰”是落腳點。“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堅守一切為人民的政治立場。《中國共產黨章程》規定:“黨在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眾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聯系,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正是在理論來源、歷史文化來源和實踐來源三重影響之下,從毛澤東同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到習近平總書記“人民至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無不是堅持人民立場。從根本上說,黨的理論就是一切為了人民的理論,黨的路線就是一切為了人民的路線,黨的事業就是一切為了人民的事業。
二、“堅持人民至上”的實踐表達
在黨領導中國人民自強不息、勇毅前行的百年征程中,中國人民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一)站起來
1840年以來,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無數志士仁人為救亡圖存不斷嘗試、奮起抗爭,先后有禁煙運動、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后,又幾乎嘗試了所有的政治體制,君主立憲制、復辟帝制、議會制、多黨制、總統制等。但是,所有的運動和政治體制嘗試最終都失敗了。歸根結底,是因為沒有認識到歷史發展的規律,沒有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力量。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找到了一條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確道路,在革命斗爭中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徹底結束了中國長期分裂的局面,完成了祖國大陸的高度統一和民族團結,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中國人民從此站了起來,并將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土地改革使全國3億多農民無償分得了約7億畝土地和大批生產資料,完成了中國幾千年來土地制度上一次最重大、最徹底、最大規模的改革;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捍衛了新中國的安全,彰顯了新中國大國地位;確立了人民大表大會制度,真正實現了人民當家做主;建立了獨立且比較完善的國民經濟體系,經過幾個五年計劃的建設,到1978年,國民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分別比新中國成立初期有了幾倍、十幾倍的增長;成功發射“兩彈一星”,顯著提升了中國的戰略能力、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為國家和平發展創造了條件;此外,還取得了文盲率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80%下降到了30%,人均壽命從35歲上升到65歲等各項事業的進步。
社會主義革命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實現了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大步邁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飛躍。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實現了中華民族由近代不斷衰落到根本扭轉命運、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
(二)富起來
“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在黨和國家面臨何去何從的重大歷史關頭,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果斷結束“以階級斗爭為綱”,撥亂反正,將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
改革開放四十年里,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大膽地試、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興辦深圳等經濟特區、取消農業稅牧業稅和特產稅、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從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到全面深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等。
人民群眾最了解實際情況,最容易發現問題,最有解決問題的經驗,也最能夠創造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鄧小平同志說過:“改革開放中許許多多的東西,都是群眾在實踐中提出來的……是群眾的智慧,集體的智慧。”
改革開放四十年,國內生產總值實現了年均實際增長9.5%,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生產總值的比重由改革開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累計減貧7.4億人,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3.8%,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超過9億人,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鄧小平同志在改革開放之初明確提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社會主義的特點不是窮,而是富,但這種富是人民共同富裕。改革開放四十年取得的輝煌成就,回答了時代之問,人民之問,也是對“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的生動詮釋。
《決議》指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舉世矚目,我國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推進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
(三)強起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提出了以人民至上、人民主體、人民共享和人民評判為基本內容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奮斗目標,增進民生福祉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在黨的建設方面,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制定和落實八項規定,嚴厲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與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相違背的“四風”。懲治貪污腐敗,確保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幸福。
在國家建設方面,積極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健全全面、廣泛、有機銜接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深化改革;面對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國土之傷、民生之痛,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根本大計的高度,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面禁止進口“洋垃圾”,解決一批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
在社會建設方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上下同心、攻堅克難,組織實施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脫貧攻堅戰,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此過程中,有超過1800名扶貧干部犧牲在了脫貧攻堅的第一線。
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黨中央果斷決策、沉著應對,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以赴救治患者,費用全部由國家承擔。在武漢保衛戰中,346支國家醫療隊、4萬多名醫務人員毅然奔赴前線,很多人在萬家團圓的除夕之夜踏上征程。在黨中央的領導下,贏得了抗擊疫情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的勝利,最大限度保護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脫貧與抗疫只是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理念下的縮影。這與資本主義社會以資本為中心的理念完全不同。只有在社會主義中國,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才能真正實現當家做主,社會才能實現和諧幸福。《決議》指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以英勇頑強的奮斗向世界莊嚴宣告,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總之,中國共產黨百年征程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是中國共產黨始終牢記并踐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始終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將人民立場貫穿始終,一切為了人民、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團結帶領人民不斷創造美好生活。
三、中國共產黨執政合法性長期性的根基
中國有著五千年生生不息綿延不斷的歷史和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具有天人合一、四海一家、志于道的思維邏輯,并且是以中原為中心、向四方延展的大一統國家。這使中國在世界上成為獨一無二的存在。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道路來之不易,它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因此,討論中國共產黨執政合法性長期性,必須根據中國的歷史邏輯、實踐邏輯和思維邏輯,而非套用西方學者或政客的理論和說辭。
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國共產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黨執政興國的最大底氣,民心所向構成了中國共產黨執政合法性的根本性基礎。
縱觀歷史,民心向背關系到國家的興衰成敗,關系到政黨的生死存亡。執政合法性不是一勞永逸的,因為人民的選擇并非一成不變,蘇共亡黨亡國之鑒尤去不遠。中國共產黨人從來沒有躺在歷史功勞簿上,而是不斷拓寬執政合法性資源:保持經濟穩定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依法治國、大力推進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文化強國建設,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社會公平、消除腐敗等。然而,占有執政合法性資源不代表具有執政合法性基礎,要將合法性資源切實落到人民身上,將其轉化為人民福祉,贏得民心。執政合法性的基礎是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這也是為什么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人民立場。
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的取得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這與西方政黨僅僅根據某種“合法”的選舉程序或簽署某種“合憲”的法律條文而取得執政地位的形式民主過程不同。西方國家在某種程度上說也重民心或民意,但在收買人心的過程中,幾乎都采用了選票民主的方式,也正因此而陷入了民粹主義漩渦,產生了政治只剩選舉,民主只剩投票的亂象。西方資產階級自由派以及歷史虛無主義、道德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也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影響,在某些領域出現了道德滑坡,甚至道德淪喪、唯利是圖的現象。有些人生活水平提高了,不但對國家沒有感恩,反而“吃飯砸鍋”“賣國求榮”。因此,為了避免出現民粹主義道德綁架民心、資本利益集團通過操控輿論控制民意,以及歷史虛無主義擾亂思想等情況,需要有正義的力量來約束和導正,而最大的“正義”就是“道”。民心和正義是中國共產黨執政合法性長期性的基礎。民心是必要條件,正義是充分條件。這正是《決議》所強調的,“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義是最強的力量。”
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決議》指出,“只要我們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始終牢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堅持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堅定不移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就一定能夠領導人民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更大勝利,任何想把中國共產黨同中國人民分割開來、對立起來的企圖就永遠不會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