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文章
永葆修齊治平興亡有責的家國情懷
2023-08-29《中國紀檢監察報》

作者:聶菲璘

微信圖片_20230906155535.jpg

湖北省宣恩縣圍繞“好家風 促廉風 帶作風”開展系列活動,組織黨員干部參觀家風教育基地,旨在使其增強責任擔當,凝聚干事創業氛圍。圖為8月17日,該縣椒園鎮黃坪村梨廉家風教育基地,黨員干部及其家屬正在接受家風教育。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修齊治平、興亡有責的家國情懷,是其中重要元素之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中國古代先賢人生理想的實現階梯,是明明德于天下的必然要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則是修齊治平之道的應有之義。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中華民族能夠歷經磨難而不衰、飽嘗艱辛而不屈,根植于民族文化血脈深處的家國情懷居功至偉。

修齊治平,揭示了家國情懷的深刻內涵和基本要求

《大學》是大人(圣人)之學,是教人覺悟的學問。《大學》被譽為“初學入德之門”,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一句指明了儒家的修學總目標。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

《大學》中講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從“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到“先修其身”是親民的內容,從“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到“致知在格物”是明明德的內容。明明德,即彰顯自己心中美好的德性,是從內而言,統領格致誠正四目,屬內圣之學。親民,即使人明明德,是從外而言,統領修齊治平四目,屬外王之道。

明代王陽明在《大學問》中說道:“明明德者,立其天地萬物一體之體也;親民者,達其天地萬物一體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于親民,而親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明明德、親民而不止于至善,亡其本矣。故止于至善以親民,而明其明德,是之謂大人之學。”可見,親民、止于至善都是明明德之中的事;身、家、國、天下則是明德之中的物。從“修身”到“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內在德性的修煉提升為遵循,把自身修為、家庭順和、國家安泰、天下太平串連起來,既揭示了古人對現實世界基本秩序的探索,也表達了中華民族的共同精神追求。

修齊治平,揭示了家國情懷的深刻內涵和基本要求。家國情懷對每一個個體提出了內在要求。古圣先賢治理國家,必定先充實自身的內在修為,而后再建立功業。君子修身有道,行為世則,言為世法,父子、兄弟、夫婦、姻親皆受其影響,才能家齊,進而化民成俗,使人人崇道德、修禮義、知榮辱、明廉恥,實現國治。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結構具有“家國同構”特點,家庭是國家的基礎,國家是家庭的延展,家與國相輔相成。《大學》中說“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體現出對家庭與國家關系的基本立場與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中國人修齊治平的家國情懷,指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終要體現在千千萬萬個家庭都幸福美滿上,體現在億萬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上”“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將這些內容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元素,有利于推動民族精神在新時代繼續發揚光大。

從古到今,修身化作一種興亡有責的擔當精神,始終被中華民族所頌揚追求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出自顧炎武《日知錄》:“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梁啟超合其為八字成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明明德于天下”的題中之義。《大學》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并非特指為政者,古圣先賢已經證明了這一點,他們之中不乏普通人,卻以自己的德性影響了周圍的人,擔負起興亡有責的大任。《孟子》中講道:“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無數史實表明,為政者與民眾雖有名位不同,但所具有的明德是沒有差別的,既然內在明德沒有差別,那么外在的親民自然也無差別。無論是為政者還是民眾,身不修則德不立,德不立則絕無化行家國天下之理。

修身之教貫穿大學的全過程。修身上承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將心、意、知的修習付諸行動,下啟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家、國、天下指明了根本用功處。《大學》中講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就是強調所有人都不例外,以修身為根本要務。修身有成,自然化成于家、國、天下。

從古到今,修身化作一種興亡有責的擔當精神,始終被中華民族所頌揚追求。優秀的中華兒女時刻明晰自己對家庭、對國家的責任,并在實踐中自覺擔當。一百多年前,中國共產黨人面對積貧積弱、滿目瘡痍的舊中國,義無反顧地承擔起歷史使命,領導民眾反抗壓迫、追求幸福,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是因為有著興亡有責的歷史自覺和使命擔當,中國共產黨人將個人和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帶領中國人民不斷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偉大勝利,在實踐中培育和形成了一系列富有時代內涵的崇高精神,構筑起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黨,也是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黨。胸懷天下,關注人類的前途命運,促進世界和平,這是中國共產黨人興亡有責的生動闡釋。

中國共產黨人用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生動詮釋了家國情懷的深刻含義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發展中認識到,個人的命運與家國天下是緊密相連的。家國一體是家國情懷的思想基礎。

先秦時期,家國同構是家國情懷的政治基礎。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講道:“天子諸侯曰國,大夫曰家。”“家”與“國”都表示一定的治理或管轄地域,在此地域中有相似的政治架構和社會功能,只是范圍和等級不同。人同時處于家與國的組織結構之中,自然具有對內對家的孝,以及對外對國的忠的雙重責任。

隨著歷史的發展以及大一統國家的出現,“國”的范圍逐漸增大,形成了現代國家的含義;而“家”逐漸失去了商周時期所具有的政治職能,范圍也逐漸縮小,漸漸有了現代家庭的含義。雖然含義出現了變化,但是,“國”與“家”的歷史淵源從未割裂,“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國兩相依”的家國關系,以及在相同基礎上發展出的對人們的倫理道德要求并未改變。

家國情懷具有雙向性,既包含把在家盡孝轉化為為國盡忠的這種個人對國家的自下而上的道德情感,也包含使為政者治國如治家這種國家對個人自上而下的道德責任。因此,不僅有人民視國事為自己的家事,在危難時刻義不容辭,挺身而出,同時,也有為政者視百姓的家事為國事,始終秉持以民為本、人民至上。

“中國核潛艇之父”、“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黃旭華,隱姓埋名三十年。當被問到如何理解忠孝時,黃旭華說:“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小孝是孝養自己的父母,大孝是孝養天下的父母。天下的父母,就是人民。以黃旭華為代表的共和國的奮斗者們,將在家盡孝轉化為為國盡忠,為我們生動詮釋了忠孝是一致的。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奮發圖強,從救濟式扶貧到開發式扶貧再到精準扶貧,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扶貧之路,創造了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惠及人口最多的減貧奇跡。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生動詮釋,是國家對人民的道德責任。而這一責任,又是由千千萬萬具有家國情懷的個人共同實現的。中國共產黨人用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生動詮釋了家國情懷的深刻含義。

家國情懷是一種具有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理念的博大胸懷,也正是這種胸懷孕育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推動新型大國關系的形成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底蘊及思想理念研究》階段性成果】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zsmeizhi.com 備案號:京ICP備18013041號-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