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文章
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歷史演進與時代價值
2023-02-10《中國領導科學》2023年第2期

作者:劉余莉

謙虛謹慎、艱苦奮斗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奠定在古人對天道自然規律的深刻洞察的基礎上。毛澤東同志充分繼承了這一思想,結合黨史上幾次因為驕傲所導致的嚴重錯誤以及黃炎培關于中國共產黨如何跳出歷史周期率問題的回答,在中國共產黨即將全面執政的重要歷史時期,向全黨提出“兩個務必”的號召。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把“兩個務必”升華為“三個務必”,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作為長期執政的大黨對如何跳出歷史周期率問題進行的深入思考。其中,“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是貫穿其中的一根紅線,是黨在第二個百年新征程戰勝各種艱難險阻、不斷創造新輝煌的強大精神力量和品質保證。

謙虛謹慎、艱苦奮斗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雖然歷經磨難艱險但始終自強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強國之林的制勝法寶,也是中國共產黨能夠在艱苦卓絕的歲月中贏得民心,取得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勝利的精神武器,也仍然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必須堅持的優良作風和高尚品質。毛澤東同志提出“兩個務必”,習近平總書記把“兩個務必”升華為“三個務必”,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接續對如何跳出歷史周期率問題進行的深入思考。

一、謙虛謹慎、艱苦奮斗是中華傳統美德

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中記載,古代的圣人上觀天象,下察地理,從中得出了關于世間一切事物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古人所謂的天道,就是自然而然的規律。古人認為,人應當培養怎樣的美德并非隨意規定,而是奠定在對天道深刻洞察的基礎之上。那么,天道具有怎樣的規律呢?

《周易》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并非虛玄,一一都有事實為依據:譬如,有日必有夜,有寒必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漲就有潮落等。從這個道理觀察,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是一盈一虛,一盛一衰,一消一長。而把這個道理推及觀察人事,也是如此:例如人世的一盛一衰,人心的一憂一喜等。中國古人所說的“富不過三代”,講得也是這個道理:第一代創業者白手起家、艱苦奮斗,用自己的雙手開創了天下;第二代還能耳聞目睹父輩創業的艱難,懂得克勤克儉,勵精圖治;但到了第三代,一出生就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久而久之就把祖輩父輩開創的基業敗光。這些變幻的人事,智慧之人自然能留心觀察出來,曉得與日月起落、寒暑往來的道理類同。古人常用太極圖表示天道變化的規律:太極圖半邊黑,半邊白,中間有一界限;如果過了這一界限,意味著陰陽失去平均,就會引起變化,即“陽極則陰生,陰極則陽生”;換言之,就是盛極必衰,消極必長,物極必反。

《周易》中一共有六十四卦,每一卦的爻辭都有兇有吉。但在六十四卦中,只有一卦六爻皆吉——謙卦。謙卦,艮下坤上,艮為山,坤為地,其卦象是“地山謙”。高山本在平地之上,但在謙卦中,高山卻居于平地之下。謙卦與其他卦的不同就在于,其他卦各爻在變動時都是有吉有兇,或有悔吝;但是謙卦六爻,無論如何變動,只有吉利。追其原因,就在這個“謙”字。山比地高很多,但是高山謙卑,居于平地之下,而不是高高在上,比之于人事,就是人不居功自傲,能夠謙退自己,尊敬他人,這樣就能成就謙德,萬事亨通。所以,《周易·謙卦》卦辭曰:“謙,亨,君子有終。”

學謙必須深明義理。伏羲氏畫卦時,用兩個簡單的符號象征陰陽兩儀,以此畫成八卦;以八卦為基礎,文王重易,八經卦通過兩兩相疊成為六十四復卦,包羅了宇宙萬有、千變萬化。在萬有變化之中,既有差異相,也有共同相。以差異相而論,萬物形狀各異、各有特點,絕對找不到兩個完全相同的人、事、物;但以共同相而論,萬物同具五行、同有生滅,一律平等。《詩經·小雅·節南山》云:“節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南山雖然高峻,但與平地同樣由土石等物聚合而成;師尹高居顯赫的地位,但與平民同樣需要衣食住行、有生有滅。由此觀察,高山居于平地之下,并不是伏羲故作玄虛,而是世間自然平等的現象。人能夠看清這種現象,再讀《象傳》“謙謙君子,卑以自牧”,謙德才能油然而生。明白這個道理的人,雖然身處高位也能不失謙虛謹慎的美德,更不會傲慢無禮,這才能長保其位。《孝經》中云:“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

艱苦奮斗的精神也是古圣先賢在觀察天地自然之道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美德。《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行健”是講天之德剛健有力,無有止息,且能應化無窮,如日月更迭,寒暑交替。萬物即使再強壯,也有衰怠之時,唯天不同,天之自體剛健,一日一夜過周一度,從不止息,從無偏差,故曰自強不息。可見,自強不息的“自”,非簡單指“我”而言,而是指自我的本性。既然自強不息是人之本性本然,那么順應本性的特點而行,追求自強不息,也就有了艱苦奮斗的美德。

中華民族始終把艱苦奮斗精神作為價值導向。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奮勇前進,對內磨除習性的浸染,對外克服環境的艱難。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古人認為,雖然人皆可以為堯舜,但由于人的天賦氣質不等,習性浸染有差,往往容易滋長驕奢淫逸之心。圣人恐不能人人依道而行,因此率先垂范以教導民眾。中國古代三個著名的神話故事,“夸父追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展現出的就是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堯帝之時,黃河流域洪水肆虐。堯命鯀治水,九年無成。后來,舜起用鯀之子禹。禹吸取父親“水來土堰”而治水失敗的教訓,因勢利導,疏通河道,十三年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終克水患,立下千秋功績,造福萬代人民。大禹治水正是艱苦奮斗精神的集中體現,其內涵十分豐富,包含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克勤克儉的勞動精神,無私忘我的奉獻精神和勇于開拓的創新精神。黃河是中華母親河,黃河以百折不撓的磅礴氣勢,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一部治河史,就是一部中華兒女艱苦奮斗的歷史。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在中華大地上,革故鼎新、自強不息,開荒拓土、治理江河、建設家園、抵御外侮,描繪了一幅幅輝煌壯麗的歷史畫卷,依靠的正是這種艱苦奮斗精神。

《群書治要·文子》云:“生而貴者驕,生而富者奢。故富貴不以明道自鑒,而能為非者寡矣。”《尚書·五子之歌》記載,身為帝禹之孫、帝啟之子的太康,身居帝位卻不務正事,貪圖安逸享樂,喪失了應有的品德,百姓都對其懷有二心。他縱情游樂毫無節制,在洛水之南打獵,百有余天不回都城。有窮國國王后羿,趁著國民不能忍受太康所作所為的機會,在黃河岸邊斷其回路。當時,太康的五個弟弟侍候他們的母親隨從打獵,在洛黃交匯的河灣等候他。五個弟弟都埋怨太康,遂遵循大禹的訓誡而作歌,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五子之歌”。其一曰:“訓有之曰: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墻,有一于此,未或弗亡。”意思是說,在內迷戀女色,在外迷戀游獵,縱情飲酒毫無節制,貪嗜歌舞不知滿足,住著高大的房子,還雕梁畫棟。以上六項只要沾染一項,就沒有不滅亡的。用這首訓歌之詞對照當今落馬高官的腐朽生活方式,可謂一語中的。

熟讀圣賢經典,就能深刻認識到,謙虛謹慎、艱苦奮斗是成就君子圣賢、造就盛世之因;反之,妄自尊大、驕奢淫逸是末代昏君走向腐敗墮落乃至滅亡的必然之路。以史為鑒,在位者就能牢記“君子以儉德避難,不可榮以祿”(《周易》)、“位也者,立德之機也;勢也者,行義之杼也”(《群書治要·中論》)等古訓,把職位、權勢作為建立仁德、施行道義進而成就偉業的工具,而不是驕奢淫逸的資本,從而自覺培養并始終保持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精神品質,避免身敗名裂、富貴不過三代的悲劇。

二、毛澤東的“兩個務必”與歷史周期率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進入了一個充滿了被侵略和受欺壓的屈辱歷史時期,無數志士仁人為了民族的未來前赴后繼,最終,這個歷史責任落在了中國共產黨人身上。正是無數中國共產黨人不怕犧牲、艱苦奮斗、無私奉獻,才使中華民族再次屹立于東方,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告別了屈辱的歷史。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對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重要性認識深刻,也用自身經歷證明了《尚書》“滿招損,謙受益”的天道規律。毛澤東同志在1944年4月12日作《學習與時局》報告時,就曾回顧總結了黨史上幾次因為驕傲自大而導致的嚴重錯誤:“第一次是在一九二七年上半年。那時北伐軍到了武漢,一些同志驕傲起來,自以為了不得,忘記了國民黨將要襲擊我們。結果犯了陳獨秀路線的錯誤,使這次革命歸于失敗。第二次是在一九三○年。紅軍利用蔣馮閻大戰的條件,打了一些勝仗,又有一些同志驕傲起來,自以為了不得。結果犯了李立三路線的錯誤,也使革命力量遭到一些損失。第三次是在一九三一年。紅軍打破了第三次‘圍剿’,接著全國人民在日本進攻面前發動了轟轟烈烈的抗日運動,又有一些同志驕傲起來,自以為了不得。結果犯了更嚴重的路線錯誤,使辛苦地聚集起來的革命力量損失了百分之九十左右。第四次是在一九三八年。抗戰起來了,統一戰線建立了,又有一些同志驕傲起來,自以為了不得,結果犯了和陳獨秀路線有某些相似的錯誤。這一次,又使得受這些同志的錯誤思想影響最大的那些地方的革命工作,遭到了很大的損失。全黨同志對于這幾次驕傲,幾次錯誤,都要引為鑒戒。”這一講話表明,毛澤東同志對驕傲自滿、妄自尊大的危害性具有清醒認識。可以說,正是因為黨內滋生的驕滿情緒,忽視甚至背離了中國共產黨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導致了黨史上的幾次嚴重錯誤。

1945年7月,黃炎培等國民參政員應邀訪問延安,在延安窯洞和毛澤東同志談話時,提到了中國共產黨如何跳出“歷史周期率”的問題。黃炎培說:“我生六十多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不少單位都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歷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總之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的。中共諸君從過去到現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條新路,來跳出這周期率的支配。”毛澤東答:“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中國自秦朝以來的漫長歷史中,多次出現了大一統封建王朝的局面。這些朝代往往脫胎于前朝的弊政,發展于民危國亂之際,以除暴安民為己任,進而統一天下。這些朝代也都曾因休養生息、政治清明而實現經濟文化的極大繁榮,但卻往往又因驕奢淫逸走向衰敗滅亡,從而又被新崛起的王朝所取代,走入下一個朝代更迭的循環。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歷代王朝莫不是因百姓的呼聲而崛起,又因站在民眾的對立面而覆亡。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無法跳出歷史周期率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這些統治者無法代表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當從為政者變為獨夫民賊的時候,終究會被人民推翻。

回顧歷史,中國共產黨人之所以能夠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依靠的正是人民群眾的力量,堅持謙虛謹慎地傾聽民眾的呼聲,為了實現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艱苦奮斗。正如1934年1月毛澤東同志在江西瑞金召開的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的講話中強調:“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這是真正的銅墻鐵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依靠民眾則一切困難能夠克服,任何強敵能夠戰勝,離開民眾則將一事無成。”

歷史周期率,從根本上說,就是民心向背的循環。不能為人民作主的政權,絕不可能長葆活力。辛亥革命作為一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雖飽含救民于水火的理想信念,卻沒有考慮到最廣大階層的利益,因而未完成徹底的革命。蔣家王朝依靠新興資產階級解放了生產力,也仍然沒有走出剝削人民的老路,其黑暗統治千瘡百孔。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一心為人民謀幸福的中國共產黨,就是在人民群眾對于幸福平等的熱切渴望中,走上歷史舞臺而成立和領導建設新中國的。即使在那種極端艱苦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仍能讓許多華僑放棄西方給予的高名厚利,排除萬難也要回歸祖國。中國共產黨的勝利,就是人民群眾的偉大勝利。中國共產黨堅決、真實地信任、尊重、依靠人民群眾,是人民群眾真正的代言人。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戰勝重重困難始終走在光明大道上,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其謙虛謹慎的作風和艱苦奮斗的精神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因而“得民心者得天下”。

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勝利召開。在會議上,面臨即將執政的中國共產黨,毛澤東同志高瞻遠矚地要求全黨在勝利面前保持清醒頭腦,在奪取全國政權后要經受住執政的考驗,“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毛澤東同志深刻地認識到,執政黨執政的根本意義就在于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就要求執政黨時時刻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依靠群眾,不脫離群眾,始終保持黨和人民的血肉聯系,通過不懈地艱苦奮斗為人民謀福利,中國共產黨才能真正打破歷史周期率。可以說,“兩個務必”是毛澤東同志在中國共產黨即將執政的重要歷史時期,為中國共產黨跳出歷史周期率而長期執政作出的重要指示。正如習近平同志所強調,毛澤東同志當年提出的“兩個務必”,包含著對我國幾千年歷史治亂規律的深刻借鑒,包含著對我們黨艱苦卓絕奮斗歷程的深刻總結,包含著對勝利了的政黨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對即將誕生的人民政權實現長治久安的深刻憂思,思想意義和歷史意義十分深遠。

三、“三個務必”對“兩個務必”的升華

2022年10月16日,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召開。習近平同志在二十大報告開篇就特別強調:“中國共產黨已走過百年奮斗歷程。我們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致力于人類和平與發展崇高事業,責任無比重大,使命無上光榮。全黨同志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絢麗的華章。”“三個務必”是我們黨在新時代對“兩個務必”的繼承和升華。從“兩個務必”到“三個務必”,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始終如一,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始終如一,凸顯了中國共產黨人永葆“趕考”的清醒和堅定始終如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又以巨大的勇氣和智慧,使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處在一個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作為長期執政的中國共產黨的黨員領導干部所遇到的誘惑可能比歷史上任何時期的官吏都要多得多,稍有不慎就會被“糖衣炮彈”擊中。同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國內一系列長期積累及新出現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亟待深入解決,國際上恃強凌弱、巧取豪奪、零和博弈等霸權霸道霸凌行徑危害深重,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世界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中國共產黨要排除這些內憂外患、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率領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堅持和發揚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作風,敢于斗爭、善于斗爭。作為執政黨,如果沒有清醒的頭腦,一旦因驕奢淫逸而迷惑沉淪,就有亡黨亡國的危險。習近平總書記對此認識深刻,認為我們黨要跳出歷史周期率、實現長期執政,關鍵就是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防止自身變質、變色、變味。這種深刻認識正是他長期以來以史為鑒,堅持歷史思維的結果。

歷史是一面鏡子,折射出國家民族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揭示出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具有歷史文化素養,最重要的是要具有歷史意識和文化自覺,即想問題、作決策要有歷史眼光,能夠從以往的歷史中汲取經驗和智慧,自覺按照歷史規律和歷史發展的辯證法辦事。學習歷史,掌握國家盛衰的規律,自然可以達到學史明理的效果。

《群書治要·崔寔政論》在論及國家由盛轉衰的原因時這樣闡述:大凡國家得不到治理的原因,多是由于君主承繼太平之世已久,風氣日漸變壞而不覺察,政治逐漸腐敗而不變革,安于現狀,安逸享樂而看不到危機。有的荒淫奢侈,不考慮國家大事;有的不聽忠言勸告,滿足虛偽,忽視真誠;有的在歧路徘徊,不知何去何從。有些被信任的大臣,只求中飽私囊,保住俸祿;有些被疏遠的臣子,因地位低微,諫言被棄而不用。于是,國法松弛于上,有識之士憂忡于下,真是可悲啊!唐朝詩人李商隱在考察歷史之后,在《詠史》中也同樣感嘆道:“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在憂患中勤儉奮進,走的是上坡路,則多大的困難都可以克服,此謂“其興也勃焉”;在安樂中自滿墮落,走的是下坡路,則多小的困難都會成為毀滅的導火索,此謂“其亡也忽焉”。承平日久,往往會萌發重大的危機,而重大的危機不是來自外部,皆來自于對自我的放縱和懈怠。北宋歐陽修在《伶官傳·序》中講到,“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木必自腐而蟲生”,對于一個執政黨而言,自身作風問題正是成敗的關鍵。

1991年12月25日晚,蘇聯國旗從克里姆林宮緩緩降下,這意味著蘇聯這個鋼鐵巨人徹底倒下。1917年,列寧帶領20萬蘇共黨員領導蘇俄人民推翻沙皇統治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1945年,斯大林領導200萬蘇共黨員領導蘇聯人民扭轉了極其困難的局面,打敗法西斯德國。可是當蘇聯已經成為世界超級大國,與美國不分伯仲的時候,最終卻在1500多萬共產黨員和全蘇聯人民的漠視下轟然倒塌。蘇聯《西伯利亞報》曾以《蘇共代表誰》為題在部分群眾中進行問卷調查。統計結果顯示,認為蘇共代表勞動人民的只占7%,認為代表工人的只占4%,代表全體黨員的只占11%,而認為代表官僚的卻占85%。可以想見,打敗蘇聯的,不是美國,而是蘇聯共產黨脫離群眾的官僚作風。

正是基于對古今中外歷史經驗教訓的汲取和借鑒,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堅持全面從嚴治黨作為重大戰略部署之一。黨的十八大將“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確定為反對腐敗、建設廉潔政治的奮斗目標,并用“致命傷害”“亡黨亡國”來警示腐敗問題的潛在危險。把加強黨風建設和反對腐敗放到了極為重要的位置,并指出反腐倡廉必須常抓不懈,拒腐防變必須警鐘長鳴。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的講話中指出:“我們的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黨。黨領導人民已經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們完全有理由因此而自豪,但我們自豪而不自滿,決不會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新形勢下,我們黨面臨著許多嚴峻挑戰,黨內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尤其是一些黨員干部中發生的貪污腐敗、脫離群眾、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問題,必須下大氣力解決。全黨必須警醒起來。打鐵還需自身硬。我們的責任,就是同全黨同志一道,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切實解決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切實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使我們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切實解決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切實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關鍵,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共產黨能否堅持自我革命。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總結:“一百年來,黨外靠發展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監督,內靠全面從嚴治黨、推進自我革命,勇于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勇于刀刃向內、刮骨療毒,保證了黨長盛不衰、不斷發展壯大。全面從嚴治黨是新時代黨的自我革命的偉大實踐,開辟了百年大黨自我革命的新境界。”無論是發展人民民主,還是推進自我革命,要達到預期實效,都離不開全體黨員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

可見,從“兩個務必”到“三個務必”的升華,體現的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作為長期執政的大黨對如何跳出歷史周期率這一問題進行的深入思考和探索,并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堅持自我革命這一跳出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其中,“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是“兩個務必”精神內核的傳承與弘揚,總結凝練了“兩個務必”思想,既強調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本色和優良傳統,又明確了奮斗過程中的心態與作風。因而,“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是貫穿在這個過程中的一根紅線,是我們黨在第二個百年新征程戰勝各種艱難險阻、不斷創造新輝煌的強大精神力量和品質保證。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zsmeizhi.com 備案號:京ICP備18013041號-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