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文章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2022-12-12“學習強國”學習平臺

作者:劉余莉

2012年11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全局出發,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把生態文明建設擺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位置。201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對人的生存來說,金山銀山固然重要,但綠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是金錢不能代替的。”事實上,習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時就進行積極豐富的綠色治理探索,將生態環境工作作為一項重大工作來抓。2005年3月,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首次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總書記再次強調:“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提出,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依時而動、保護生態等思想一脈相承。

一、天人合一:正確認識人與自然關系的哲理依據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中華文明傳承五千多年,積淀了豐富的生態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勸君莫打三春鳥,兒在巢中望母歸’的經典詩句,‘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治家格言,這些質樸睿智的自然觀,至今仍給人以深刻警示和啟迪。”

古人所說的“道”大多指自然而然、本來如此的規律。《周易》記載,古圣先賢“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正是在觀察天地自然、社會人文之道(規律)的基礎上,圣人提出了促進身心和樂、家庭和睦、社會和諧、天下和平的常道。所以孟子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荀子也說:“道者,古今之正權也;離道而內自擇,則不知禍福之所托。”這說明,順著自然天道來修身治國,才能達到預期的理想效果,否則必然敗亡。而“天下無二道,圣人無兩心”。這種“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常理、規律,古今適用、歷久彌新。至于體現和落實這些常道的方法和形式,則可隨時代發展而加以適當取舍。

“天人合一”是古圣先賢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觀人世而發展出的關于天人關系的重要思想。《莊子》云:“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董仲舒則明確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天人合一”的境界被表述為“與天地參”“民胞物與”“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等。《中庸》云:“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張載《西銘》云:“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王陽明在《大學問》中對“天人合一”理念有深刻闡述,并引申出了“一體之仁”:“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與天地萬物而為一也……是故見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惻隱之心焉,是其仁之與孺子而為一體也。孺子猶同類者也,見鳥獸之哀鳴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是其仁之與鳥獸而為一體也。鳥獸猶有知覺者也,見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憫恤之心焉,是其仁之與草木而為一體也。草木猶有生意者也,見瓦石之毀壞而必有顧惜之心焉,是其仁之與瓦石而為一體也。”

可見,中國古人很早就形成了“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世界觀,在這種“一體之仁”的觀念之下,人與自然,父與子、夫與婦,乃至兄弟、朋友、君臣、國家之間都是和諧一體的關系,因而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在這種整體的思維方式下,中國雖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但仍保持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乃至國與國之間的和諧相處,從而使中華文明作為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中斷的文明得以延續。而西方的世界觀和認識論以“二元對立”為主要特征:主觀與客觀、主體與客體、自我與他人、人與自然界。這種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滲透到方方面面,于是父子、夫婦、老板與員工乃至兄弟、朋友、企業、國家之間都成為彼此對立的關系。所謂的競爭、博弈論、修昔底德陷阱等概念和理論,都是在這種二元對立的思維中產生的。用這種“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和眼光來審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父慈子孝、夫義婦德、君仁臣忠、兄友弟恭、朋友有信、協和萬邦、天人合一等理念,不可避免會導致誤讀與誤判。例如,因為不理解父子一體,而批判中國人的孝道是愚孝;因為不理解君臣一體、君民一體,而批評中國人講忠君是沒有人權等。

深受“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及“一體之仁”等思想的影響,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自然從來沒有被看作人類征服、主宰、利用和控制的對象,而是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一體的關系。始建于戰國時期的都江堰,是根據岷江的洪澇規律和成都平原懸江的地勢特點,因勢利導建設的大型生態水利工程,不僅造福當世,而且澤被后世。兩千多年以來,都江堰作為全世界的生態典范,仍訴說著中國人道法自然的生態智慧。

習近平總書記充分繼承并發展了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多次強調:“我們要認識到,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大自然孕育撫養了人類,人類應該以自然為根,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自然遭到系統性破壞,人類生存發展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們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格局。”這正是習近平總書記把傳統文化“一體之仁”理念運用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中提出的生態思想。

二、依時而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實踐路徑

中國古人從天人合一的理念出發,通過不斷探索,走出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實踐道路,實現了社會與自然雙雙可持續發展。“依時而動”是中國古人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方面的重要實踐。《禮記·月令》記載了一年十二個月分別要做的政事。“月”即天文,“令”即政事。古代圣王“上察天時,下授民事,承天以治人”,制定了一套依據天文、陰陽五行來施行政事的綱領,按照天道、天時來治民。

例如,在孟春之月,即春季第一個月,在立春之日,天子親自率領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郊舉行迎春之禮,命令三公頒布德教,宣布時下的禁令,褒揚善行,周濟貧困不足之人,恩德普及于廣大的民眾。迎春之禮后祭祀上天,并選擇吉日,天子親自率領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在藉田(天子的責任田)耕種,率先垂范注重農業這個本業。

孟夏之月,即夏季第一個月,不可大興土木,不可大量征發民眾。因為此時正值農忙,隨順天時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不誤農時”。而夏季的第二個月由于陽氣盛而且經常干旱,所以要舉行祈雨的祭禮。而夏季的最后一個月,由于雨水浩大,便不可大興徭役,否則會有天殃。

孟秋之月,即秋天的第一個月,要命令將帥挑選武士,磨礪兵器;命令治獄官慎重判刑;命令百官修繕堤壩,謹防堵塞,以防止水澇災害。因為秋天主金、主肅殺之氣。這也是依據天文五行來執政。而秋天的第二個月,則要注意養護衰老的人,授給他們坐幾、手杖;司農之官則催促人民收藏谷物;務必積蓄干菜,多積聚糧食,以為過冬做預備;并勸勉民眾種麥子,不要錯過農時。

孟冬之月,即冬天的第一個月,要加賞以身殉國者的后代,撫恤以身殉國者的妻子兒女;命令百官謹慎保管府庫、谷倉的糧食、財物;鞏固封疆,防備邊境,完善要塞,緊守關口橋梁,舉行大飲烝之禮。大飲烝禮后來演變成燕禮和鄉飲酒禮,是一種尊老敬老的禮,提倡不忘本、知恩報恩、飲水思源的社會風氣,也是提倡長幼有序,這樣就不會恃強凌弱。而到了季冬之月,也就是冬天的最后一個月,則命令田官告訴民眾取出五谷的種子,說明大寒氣節已過,農事即將開始,命令農民計劃耕種的事宜,修理翻土的耒耜,備辦耕田的農具;天子與公卿大夫共同修訂完善國家的法典,按照四季的時令,以確定哪些適用來年運用。

《禮記·月令》雖然關注農業生產,但同時還涉及了國家祭祀、徭役、軍事、社會保障、生態保護、文教等各個領域。中國古人能夠做到隨順天時,依時而動,是因為古人能夠敬畏自然規律,順應自然規律治國理政。祭祀中的祭天和祭神之禮,都是敬畏自然規律的重要體現。天地祖先、天子百官、黎民百姓、山林鳥獸共同構成了一個息息相關的生命共同體。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人作為核心,仍然需要發揮維護“一體”的作用,踐行天地厚德,隨順天時,生養萬物,這就是仁心、仁政的最好落實。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依循天道自然規律,科學合理地安排生產生活、辦理政治,才能保持人與自然萬物和諧一體的關系。

三、生態保護:中華文明永續傳承的根本大計

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引下,古人“依時而動”,構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中華文明能夠成為世界唯一一個不間斷承傳發展的文明,與古人極為重視環境保護密不可分。

《禮記·月令》中的很多規定就體現了生態環境保護的思想。春天是萬物萌發的季節,因此要禁止殺伐,保護幼小,不可逆生氣而行。《月令篇》規定:

孟春之月,“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殺孩蟲、胎夭、飛鳥,毋麛毋卵。”禁止砍伐樹木,不要毀鳥窠,不要殺害幼蟲、已懷胎的母畜、剛出母體的小獸、剛會飛的小鳥,不要傷害小獸及各種鳥蛋。

仲春之月,“毋竭在川澤,毋漉陂池,毋焚山林。”不要將河澤中的水放完,不要讓蓄水池干竭,不要焚燒山林。

季春之月,“田獵罝罘、羅罔、畢翳、餧獸之藥,毋出九門。”打獵用的捕獸的網、捕鳥的網、長柄的網和射獵用的隱蔽工具,毒害野獸的毒藥,一概不能出各個城門。

夏季是萬物生長的季節。“(孟夏之月)繼長增高,毋有壞墮,毋起土功,毋發大眾,毋伐大樹。”在孟夏之月,要促進草木茁壯生長,不要進行毀壞和糟蹋。不要大興土木,不要征發人民大眾,不要砍伐大樹。

“(季夏之月)樹木方盛,乃命虞人入山行木,毋有斬伐,不可以興土功。”季夏之月,樹木才剛開始變得茂盛。這是讓掌管山澤苑囿的官員進入山林巡查樹木,但是不可以有斬伐,不可以興土工。

秋天才是收獲的季節。“(季秋之月),草木黃落,乃伐薪為炭。”到了季秋之月,草木開始變得枯黃,這時才可以伐薪燒炭。

更可貴的是,《月令》不僅規定了什么季節應怎樣做,還說明了如果反季而行會導致怎樣的后果。例如,“(仲春之月)行夏令,則國乃大旱,暖氣早來,蟲螟為害。”“(仲夏之月)行秋令,則草木零落,果實早成,民殃于疫。”“(仲秋之月)行冬令,則風災數起,收雷先行,草木蚤死。”“(仲冬之月)行春令,則蝗蟲為敗,水泉咸竭,民多疥癘。”

古人不僅從制度上對環境保護作出具體規定,還以此教導民眾,在人的心靈深處扎下環保根基,培養人的“仁心”“仁德”。《淮南子》記載,巫馬期前往單父察訪宓子賤教化百姓的成效。巫馬期見到有人在夜間捕魚,捕得之后又將魚放了,便詢問漁夫原因。漁夫說:“長官子賤不愿讓人捕撈正在成長的小魚。我剛捕到的是小魚,就把它們放了。”巫馬期便感嘆,“子賤實行德政的效果,簡直是好到了極點!他能使人在暗夜做事時,也像嚴刑峻法就在身邊一樣。”不捕撈尚在生長的小魚,不僅是環保的規定,更是仁心的體現。這些百姓恥于作惡,不忍心欺騙自己的內心。《史記》稱贊子賤所達到的治理是“不忍欺”的最高治理境界。而這其中體現的環保治理,達到了心靈環保的境界,唯有如此(即不依賴嚴刑峻法)才能真正保護環境。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環境變化直接影響著文明興衰演替。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心中的夢想和力量之源。這力量根植于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縱觀人類文明歷史,放眼全球經濟發展,審視當代中國國情,習近平總書記嚴肅思考的問題,是如何讓已經延續了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再延續五千年直至實現永續發展。

總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智慧根植于生生不息、歷久彌新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科學方向,這些都離不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等理念的借鑒和發揚。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zsmeizhi.com 備案號:京ICP備18013041號-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