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文章
深刻理解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義
2023-10-15“學習強國”學習平臺

作者:劉余莉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會議首次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對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好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從國家發展階段理論,深刻理解習近平文化思想提出的歷史必然性

根據孔子關于國家發展的階段理論,國家的發展要經歷庶之、富之、教之三個主要階段。這說明,加強文化建設、重視道德教化是國家發展到一定階段必須加以重視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經濟總量無論是世界第二還是世界第一,未必就能夠鞏固住我們的政權。經濟發展了,但精神失落了,那國家能夠稱為強大嗎?”這一講話振聾發聵,直指只有人們道德水平的提升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才是國家強大的關鍵。

從歷史上看,中華文明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而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特點。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和熏陶下,使得歷史上的盛世中國不僅是人口稠密、幅員遼闊的大國,經濟繁榮、物產豐饒的富國,更是一個文化昌明、近悅遠懷的強國。在中華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中,中華民族“宣文教以章其化”,享有“禮義之邦”的美譽,達到過“囹圄空虛,刑措不用”“民不忍欺”的治理境界,形成過“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盛世局面。在近代中國喪失文化自信的危急時刻,中國共產黨人尋到馬克思主義,用以喚醒沉睡的中華民族,激活蒙塵的古老文明,建立了社會主義新中國。

在建設新中國的過程中,如果說毛澤東思想讓中國站起來,并使中國成為一個有獨立主權的人口大國,主要解決的是“庶之”的問題;鄧小平理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使得中國的經濟快速增長,主要解決的是“富之”的問題,那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則要把中國建成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著重解決“教之”的問題,即重視文化建設,不斷提升公民的文化素養以及整個社會的文明水平。正如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所指出:“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我們不斷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不斷夯實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質條件,同時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傳承中華文明,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因此,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是新時代把我國建設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歷史必然要求。

從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深刻理解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必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在2021年7月1日建黨百年的慶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又強調,“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明確:“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因此必須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12月30日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所強調:夯實國內文化建設根基,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從思想道德抓起,從社會風氣抓起,從每一個人抓起。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讓13億人的每一分子都成為傳播中華美德、中華文化的主體。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能夠為新時代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智慧源泉和文化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審時度勢、高瞻遠矚地創造性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個結合”重大論斷,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孕育出習近平文化思想,對于統一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思想、意志、行動,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形成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局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理論指導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不斷深化對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推動文化傳承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夯實思想文化根基。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如果沒有五千年文明,哪有什么中國特色?中華民族是具有非凡創造力的民族,創造了偉大的中華文明,我們能夠繼續拓展和走好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這些具有獨創性意義的重大表述,對于推動文化自信自強起到了重要作用,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思想綱領和理論指南。

從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深刻理解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實踐迫切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6月2日的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此前,他還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人,本質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動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單向度’的人”。可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離不開人的文明素養的全面提升。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文化“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本質,這也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歷久彌新的關鍵。

古圣先賢在觀察天地自然、社會人文之道(規律)的基礎上,提出了促進身心和樂、家庭和睦、社會和諧、天下和平的常道。這些天道的規律、人倫的秩序以及治國的常理常法記載在經史子集的典籍里,體現在圣人制定的禮樂制度中,這就是“文以載道”。“文”就是指文字、文章、禮樂、建筑、雕塑等;“化”的本義作“教行”解,就是人受教而變化。文、化二字合而言之就是以文字、文章、禮樂、建筑、雕塑等變化人的氣質,使人達到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圣的目的。正是在這種文化的熏陶之下,中國古代士人形成了特有的精神品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位卑未敢忘憂國”“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情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獻身精神等。文字、文章、禮樂等以一種潤物無聲的教育,傳遞大道,教化人心,化民成俗。

習近平文化思想強調文以載道、以文化人,說明文化以道為體,無論文章、禮樂等各種文化載體和形式,都以“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為目的,都可以通過教育變化人的行為氣質,使人具備“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等德性,并進而達到安身立命、經世致用的功效,因而體現了文化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的特點。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須抓住文化“文以載道”的本質(體),與時俱進創新文化的載體和形式(相),達到“以文化人”的目的(用)。例如,現代的電影、電視劇、小視頻等文藝作品和文化產品都應秉持“思無邪”的理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從而“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達到凈化社會人心,促進社會和諧的效用。可見,“文化的軟實力”是通過文化“以文化人”的力量提升人們的道德品質、精神境界、心性修養來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從而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實現政治清明,國泰民安,眾志成城。正是在這種意思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是我們更好地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實踐需要。

總之,唯有深刻認識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歷史必然性、理論必要性和實踐迫切性,才能切實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更好推進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充分發揮出文化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研究闡釋黨的二十大精神”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底蘊及思想理論研究》首席專家】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zsmeizhi.com 備案號:京ICP備18013041號-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