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傳統文化基因
中國黨政干部論壇
黨的十九大報告最明顯的特點之一是厚重歷史感與強烈現實感的高度統一,堅持在傳承中發展,既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又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重要作用。這表明在中國進入全新發展階段的關鍵時期,中國共產黨將帶領中國人民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在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這種情況下,解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傳統文化基因就顯得必要而迫切。
一、從孔子國家發展階段理論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使命
中國在歷史上一度被譽為“禮儀之邦”“華夏之族”,以其輝煌燦爛的禮樂文化締造了一代又一代的盛世,在世界文明史上書寫了不朽篇章。在成康盛世,天下安寧,刑措四十余年不用;孔子治理中都,長幼異食,男女別途,強弱異任,器不雕偽,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文景之治,吏安其官,民樂其業,海內安寧,家給人足;貞觀之治,官吏多自清謹,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馬牛布野,外戶不閉。開元盛世,垂髫之兒,皆知禮讓;康乾盛世,中外褆福,寰宇一家。文軌齊于要荒,聲教訖于幽遐。
可見,歷史上的中國,不僅是人口稠密、幅員遼闊的大國,經濟繁榮、物產豐饒的富國,更是一個文化興盛、近悅遠懷的強國。那么,是怎樣的治國理念成就了歷史上的這些盛世呢?
《論語》記載: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痹唬骸凹雀灰?,又何加焉?”曰:“教之?!?br/> 這一段話可視為孔子關于國家發展階段的理論,即國家的發展要經歷庶之、富之、教之三個主要階段。同理,在建設新中國的過程中,如果說毛澤東思想讓中國站起來,并使中國成為一個有獨立主權的人口大國,主要解決的是“庶之”的問題;鄧小平理論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使得中國的經濟快速增長,主要解決的是“富之”的問題,那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則要把中國建成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解決“教之”的問題,重視文化教育,以文化強國,不斷提升中華民族的文化道德素質,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也就是為什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前提條件”的重要原因。
二、從倫理型文化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治國方略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決定了中國的未來絕不是西化,而是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不在于發展階段的差異,根本在于文化基因的不同。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中國都必然是“中國特色”。
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不同于西方的宗教文化,是一種重視倫理道德教育的圣賢文化。因此,有人把中國傳統文化稱為倫理型文化。“宗教”一詞也不同于西方‘religion’意義上的宗教。在古代漢語中,“宗教”是由“宗”(主要的、重要的、尊崇的)與“教”(教育、教學、教化)兩個字構成,合而言之,意思為: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學、尊崇的教化,由此可見古人對于圣賢教育的重視。古圣先王通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等不同形式,使得以“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內容的倫理道德教育和以“德者,本也;財者,末也”“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為核心的因果教育深入人心。正是這種圣賢教育承擔了西方宗教教育的功能,使人既恥于作惡,又不敢作惡,起到了凈化人心、導人向善、化解沖突、促進和平的作用,成就了中國歷史上一代又一代的盛世。
中國歷史上歷次萬國來朝的盛世局面都離不開重視倫理道德的圣賢文化的影響,都是因為秉持了“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的治國理念。如果說在西方的宗教文化傳統中宗教承擔著道德教育的職能,“政教(宗教)分離”是其基本特征,而在中華傳統的倫理型文化中,則以“政教(教育)合一”為基本特征。這種倫理型文化是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的文化淵源。
三、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領域的鮮明特征。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重要作用。
從經濟領域看,中華傳統文化為建設富強中國提供可貴啟示。《管子》中提出:“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彼灾螄紫葢摳幻?。但是如何富民,古人提醒要節制欲望,重視本業(農業)。《晏子》中記載:齊景公問晏子:“富民安眾難乎?”晏子說:“節欲則民富,中聽則民安,行此兩者而已矣?!彼?,在古人看來,富民并不是簡單地追求GDP增長、刺激消費。因為這不能解決兩極分化的問題,財富還是集中在少數人的手里,人民也并沒有真正富裕。而貧富分化還會進一步導致更多的社會問題:“饑寒并至,而能不為奸邪者,未之有也;男女飾美以相矜,而能無淫佚者,未嘗有也?!保ā墩f苑》)因此,如果國家不禁止奇技淫巧,導致的結果就是“國貧民侈”。“國貧民侈,則貧窮者為奸邪,而富足者為淫佚,則驅民而為邪也”。所以,刑罰的興起是有根源的。如果君主不堵塞它的根本,而在枝節小事上進行督促,這是“傷國之道”。這些節欲務本的富國思想對于今天解決經濟發展出現的一些問題仍然具有借鑒意義。
從政治領域看,中華傳統文化為建設中國特色民主政治提供重要參考。例如,《六韜》中講到:“君以世俗之所譽者為賢智,以世俗之所毀者為不肖,則多黨者進,少黨者退,是以群邪比周而蔽賢,忠臣死于無罪,邪臣以虛譽取爵位,是以世亂愈甚,故其國不免于危亡?!闭钦J識到選舉民主的弊端,我們采取了民主集中制,并提出協商民主作為選舉民主的有益補充。因此,我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上要有自信,要創造對人類有更大貢獻的民主的好形式。而這種信心也是來自于中國獨特的傳統文化。
從文化領域看,中華傳統文化為建設文明中國提供深厚滋養?!拔幕痹诠糯鷿h語中的意思很明確:“文”就是指文字、文章、禮樂制度、鼓樂、曲調等;“化”就是人受教而變化。所以“文化”二字合而言之就是以文字、文章、禮樂等形式變化人的氣質,使人達到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圣的目的。因此,詩詞、歌舞、戲劇、小說,乃至于建筑、雕塑、美術等作品都秉持了孔老夫子“思無邪”的理念。所謂的“俗文化”,并不是內容的低級趣味,而是以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宣講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主要內容的核心價值觀,起到“以文化人”的作用,而絕不是娛樂至上。所以通過文化建設可以提升人的素質、變化人的氣質,從而使整個社會呈現出文明的特征。
從社會領域看,中華傳統文化為建設和諧中國提供有效方法。古語講,上天有好生之德。人也要效仿天地好生之德,按照天地之道修身治國,才可以贊天地之化育,達到社會和諧的結果?!抖Y運·大同》中講:“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边@樣“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社會和諧狀態仍然是今天建設和諧中國所追求的目標。此外,傳統文化中“和而不同”的理念,能把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緊密團結在一起,共同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努力。
從生態領域看,中華傳統文化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關鍵理念。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對于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王陽明在《大學問》中對“天人合一”有深刻闡述:“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笕酥芤蕴斓厝f物為一體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與天地萬物而為一也。”深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之影響,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自然從來沒有被看作人類征服、主宰、利用和控制的對象。例如,傳統中國建筑的最高美學標準是“巧奪天工”,意思是工藝精妙得如同自然天造。這就是為什么中國歷史上的建筑能夠恰好與自然完美融為一體,兩千年前建造的水渠大壩至今仍然造福當地人民和自然環境的原因。正因為中國人對待自然的這種態度,使得中國人民長久以來一直保持著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總之,廣大精微、歷久彌新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孕育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使中華民族雖歷經滄桑,但百折不撓,至今仍屹立于世界東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和魂,傳統文化的基因滲透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方面面。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歷史時期,我們必須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為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努力。
(作者: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