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 劉余莉
黨的十九大報告最明顯的特點之一是厚重歷史感與強烈現實感的高度統一,堅持在傳承中發展,在借鑒中創新,既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又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重要作用。這表明在中國進入全新發展階段的關鍵時期,中國共產黨將率領中國人民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在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一、古為今用: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的中國智慧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歷久彌新,被譽為“安身立命之學”“經世致用之學”。然而,在新時代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深入認識和正確處理“古今、中外”的關系問題,這樣才能增強文化自覺,樹立文化自信,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煥發生機與活力。
在處理古今的問題上,需要認識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道德”兩字。“道”表示自然而然、本來如此的規律。而“德者, 得也”, 是人體認“道”、 成為“得道之人”(即“圣人”)所具有的品質狀態。《周易》記載,古圣先賢“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正是在觀察天地自然、社會人文之道(規律)的基礎上,圣人提出了促進身心和樂、家庭和睦、社會和諧、天下和平的常道。所以孟子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荀子也說:“道者,古今之正權也;離道而內自擇,則不知禍福之所托。”這說明,順著自然天道來修身治國,才能達到預期的理想效果,否則必然敗亡。而“天下無二道,圣人無兩心”。這種“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常理,如太陽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一樣,在古代適用,在今天依然適用。至于體現和落實這些常道的方法和形式,則可隨時代發展而加以適當取舍。
在處理中外的問題上,需要明確“現代化”不等于“西方化”。西方發達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所經歷的貧富懸殊、形式民主、文化庸俗、社會混亂、生態惡化等問題,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時必須避免的。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領域的獨特特征。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彌補西方國家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經濟領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建設富強中國提供可貴啟示
《論語·子路》記載了孔子與其弟子冉有的一段對話,從中可以得出孔子對于發展經濟的基本看法: 子適衛, 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 又何加焉?”曰:“富之。”可見,在儒家那里,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 是富國強民的物質基礎。孔子從來沒有否認過人對物質財富的追求,例如他曾經說“富與貴, 是人之所欲也”,當然“不以其道得之, 不處也”(《論語·里仁》),意即不是通過正當的方法去得到它,君子不接受。孟子也說,“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 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制禮義哉?” (《孟子·梁惠王上》)可見,無論是孔子還是孟子都認為一定的經濟基礎和生活條件是國泰民安的物質保證,并且還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要注意解決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和貧富懸殊等問題。
在《管子》中也明確提出:“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所以治國首先應該富民。但是如何富民,古人提醒要節制欲望,重視本業(農業)。《晏子》中記載:齊景公請教晏子:“富民安眾難乎?”使人民富裕、百姓安定很困難嗎?晏子回答說,“節欲則民富,中聽則民安,行此兩者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看來,富民并不是簡單地追求GDP增長、刺激消費。因為這不能解決兩極分化的問題,財富還是集中在少數人的手里,人民也并沒有真正富裕。而貧富分化,還會進一步導致更多的社會問題。
《說苑》記載:“饑寒并至,而能不為奸邪者,未之有也;男女飾美以相矜,而能無淫佚者,未嘗有也”。因此,如果上面不禁止奇技淫巧,導致的結果就是“國貧民侈”,國家越來越貧窮,而人民越來越奢侈浪費。“國貧民侈,則貧窮者為奸邪,而富足者為淫佚,則驅民而為邪也”。當人民已經被驅上了邪路,又用法律來誅殺,這就等于為人民設置了陷阱。所以,刑罰的興起是有根源的。如果君主不堵塞它的根本,而在枝節小事上進行督促,這是“傷國之道”。可以說,這些深邃的富國思想對于今天解決經濟發展出現的一些問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仍然具有借鑒意義。
三、文化領域:中華傳統文化對于建設文明中國提供深厚滋養
文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文化領域的特征。正是輝煌燦爛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得中華文明成為世界歷史上唯一延續至今的古老文明,締造了一代又一代的盛世,中國也因此被譽為“禮義之邦”“華夏之族”。
“文化”在古代漢語中的意思很明確:“文”就是指文字、文章、禮樂制度、鼓樂、曲調,等等。而“化”就是人受教而變化。所以“文化”二字合而言之就是以文字、文章、禮樂等文藝形式變化人的氣質,使人達到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圣的目的。所以說文化的本質是“以文化人”,通過文化建設可以提升人的素質、變化人的氣質,從而使整個社會呈現出文明的特征。
古人說 “讀書志在圣賢”,因為古人所讀的書都是教導人如何做個好人、做個善人,甚至教人如何成為君子,進而成為圣賢。文化作品也都是真善美的統一。在古人看來,如果文學、歌舞還有詩詞等只有真、只有美、沒有善,那就不是完美的文化作品。因此,詩詞、歌舞、戲劇、小說,乃至于建筑、雕塑、美術等等文化作品都秉持了孔老夫子“思無邪”的理念,不能引起人們“邪曲不正”的思想和行為。所謂的“俗文化”,并不是內容的低級趣味,而是以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宣講“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主要內容的核心價值觀,使人在欣賞這些文學文藝作品的同時,能夠變化氣質,起到“以文化人”的作用,達到轉惡為善的目的,而絕不是娛樂至上。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樹立文化自信,實現文化復興,必須重視從教育入手。今天,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仍然需要堅持“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的理念,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在國民教育的全過程,滲透到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方方面面。
四、社會領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建設和諧中國提供有效方法
把和諧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特征, 也正是借鑒了傳統文化的結果。古語講:天有好生之德。人也要效仿天地好生之德,培養胸中的祥和之氣,所謂和氣致祥。人按照天地之道修身治國,就可以贊天地之化育,達到社會和諧的結果。《禮運·大同》中講:“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樣“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社會和諧狀態仍然是今天建設和諧中國所追求的目標。
傳統文化還強調“和而不同”的觀點。中華文化既尊敬和欣賞文化間的差異性,但也尋求不同民族和宗教信仰之間的共同性,以達到共存共榮。正是傳統文化中“和而不同”的理念,能夠把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緊密團結在一起,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努力奮斗。
五、生態領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關鍵理念
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對于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明代王陽明在他的《大學問》中對“天人合一”理念有深刻闡述:“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與天地萬物而為一也……是故見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惻隱之心焉,是其仁之與孺子而為一體也。孺子猶同類者也,見鳥獸之哀鳴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是其仁之與鳥獸而為一體也。鳥獸猶有知覺者也,見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憫恤之心焉,是其仁之與草木而為一體也。草木猶有生意者也,見瓦石之毀壞而必有顧惜之心焉,是其仁之與瓦石而為一體也。”
深受“我們是統一體之一部分”的宇宙觀之影響,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自然從來沒有被看作人類征服、主宰、利用和控制的對象。例如,傳統中國建筑的最高美學標準是“巧奪天工”,意思是工藝精妙得如同自然天造。這就是為什么中國歷史上的建筑(如頤和園,蘇州園林等)能夠恰好與自然完美融為一體,兩千年前建造的水渠大壩至今仍然造福著當地的人民和自然環境。正因為中國人對待自然的這種態度,使得中國人民長久以來一直保持著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總之,正如習近平同志所強調,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思想源泉和豐厚滋養。而且,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1992年,布熱津斯基在他的《大失控與大混亂》一書中,就寄希望建立一個傳統與現代完滿結合的理想社會模式。他把這種希望的著眼點定位于中國,并堅信:“中國把自己富有價值的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結合的成功,將是這個悠久文明復興的先聲。”中國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也必將為世界各國正確認識傳統與現代、繼承與創新的關系,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難題提供寶貴借鑒,從而為人類社會發展史再創輝煌,為世界文明發展史更續新篇!
(責任編輯:郭麗娟)
http://www.cntheory.com/zydx/2017-10/ccps171024JSTI.html?from=timeline(理論網鏈接)